【摘要】 目的:探討凝聚胺交叉試驗在臨床配血中的應用價值,確保安全,有效。 方法:用凝聚胺法對我院325例受血者標本與同型獻血員做。結果:檢測中,發現有6例冷凝集引起的假陽性,4例為纖維蛋白網羅紅細胞引起的假陽性,1例為受血者體內存在自身抗體,1例為同種抗體。結論: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簡單,敏感性強,是醫院理想的交叉配血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
BASO-Polybrene試劑(包括低離子溶液,凝聚胺溶液,懸浮液)為(臺資)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
1.2 標本
我院2006年至2007年住院受血者血樣共325份。
1.3 方法
在主側管內加受血者血清2滴和獻血員2%紅細胞懸液1滴;次側管加入獻血員血清2滴和受血者2%紅細胞懸液1滴。各管加入低離子溶液0.6
ml,混勻,于室溫下靜置1 min;各管加入凝聚胺溶液2滴,混勻,3 400 r/min離心10
s,棄去上清,觀察管底紅細胞是否凝集(若不凝需重新操作查找原因),各管加入懸浮液2滴,輕輕搖動試管混合并觀察結果。若凝集在1
min內散開,代表是由Polybrene引起的非特異性聚集,配血結果相合;若凝集不散開,則為紅細胞抗原抗體結合的特異性反應,配血結果不相合。如結果不易判斷,可倒在玻片上用觀察。
2 結果
2.1 325例聚凝胺交叉配血中,有6例因冷凝集發生凝集假陽性,此類凝集的特點是顯微鏡下紅細胞凝集呈串錢狀,解決方法是在最后加入懸浮液時將試管放入37℃,輕輕搖晃并在30 s內觀察結果。
2.2 4例為纖維蛋白網羅紅細胞引起假陽性 此類凝集主要是由于凝固時間短或者病人血清中含有過量的纖維蛋白。肉眼可見試管內容物呈膠凍狀。解決辦法是將受血者標本放入37℃水浴箱促進血液凝固,待血清自然析出再進行實驗。
2.3 1例為自身抗體,該血樣鹽水交叉配血相合。在凝聚胺試驗中,主次管在加入懸浮液后紅細胞不能散開。其直接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效價為1:32,證實為自身抗體。后經臨床診斷為自身性溶血性貧血。
2.4 1例為同種抗體,1例在配血過程中主側管凝集,后經市中心血站譜細胞證實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抗體。
3 討論
以上結果表明凝聚胺交叉配血既可以檢測出完全抗體,又可檢測出具有臨床意義的不完全抗體,同時可幫助臨床診斷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該方法與傳統的鹽水配血法相比較,鹽水法雖然更加簡便快速,但不能發現不完全(免疫性)抗體,單用鹽水法配血有危險性,需要增加酶法或抗人球蛋白法,才能避免不完全抗體引起的。但酶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反應時間長,操作復雜。1980年Palezari和Jiang首先將凝聚胺技術應用在血庫作業上,隨后Fisher于1983年對鹽水介質法、木瓜酶法、低離子鹽水法和凝聚胺法等4 種方法檢測異體抗體的能力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凝聚胺法靈敏度高出其他方法2倍~250倍,而且具有方法簡便、時間短、靈敏度高、結果明顯等優點[1,2]。筆者在兩年的血庫配血工作實踐中發現,凝聚胺交叉試驗中雖然存在如冷凝集,纖維蛋白等干擾,但這些問題都易于解決。在這325份標本中未發現文獻中所提到的藥物對凝聚胺交叉配血的影響,分析可能是標本少或存在偶然因素[3]。實踐證明,凝聚胺法操作簡單,快速,試劑穩定性好,價格低廉,,結果清晰,不需特殊設備,可保障臨床安全用血,避免急慢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很值得在大小醫院全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