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輸血作為一項醫療救治的重要手段,大量臨床實踐已經表明,它具有任何藥物及技術都難以替代的療效。然而,輸血使患者轉危為安的同時,也難以避免的發生很多并發癥,其中輸用異體血所導致的一系列免疫反應,特別是引起艾滋病、輸血相關肝炎等危險,已經越來越引起社會和醫學界的關注。再加上血源緊張,血液長期供不應求,是我國醫療用血的基本現狀。而采用自身輸血,這些問題則不復存在。目前國際上公認自身輸血是最安全的輸血方法,自身輸血已經成為今后輸血領域發展的方向之一。
什麼是自身輸血呢?顧名思義,自身輸血就是當病人需要輸血時,輸入病人自己預先貯存或是回收的血液,是一種非常合理、經濟、科學、安全有效的輸血方式。100年前就有人提出過自身輸血,但因技術方面等種種原因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在,隨著血液保存技術、血液回收器械和輸血器材的發展和不斷完善,也給自身輸血的發展提供了保證。它改變了傳統的輸血觀念和方式,使“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成為現實。
相對于異體輸血,自身輸血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遇有罕見血型和交叉配血困難的患者,采用自體輸血可顯示無比的優越性。它避免了輸血所致疾病的傳播,如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庚型)、艾滋病、巨細胞病毒等,這些疾病雖然經過常規檢測使其傳播機會減少,但由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仍不能完全杜絕;采用自身輸血還可以避免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蛋白抗原產生的同種免疫反應而致的溶血、發熱、過敏或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避免發生輸同種異體血的差錯事故;而且自身輸血患者由于反復采血,刺激了骨髓造血細胞生成,加快了造血速度;還省略了輸血前的多項試驗,節約了同種血液,大大降低了病人的開支,同時緩解了地區血源緊張的矛盾。
自身輸血現在有三種方式:保存式自身輸血,稀釋式自身輸血,回收式自身輸血。現在對它們分別加以簡單介紹。
稀釋式自身輸血,就是在術前采出病人的一定量血液,同時補充晶體液和膠體液以達到正常血容量的血液稀釋。血液處于稀釋狀態時減少了術中紅細胞的丟失,采出的血液于手術后期再回輸給病人。此法不僅可以減少輸異體血的數量,在臨床某些狀態下還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紅細胞稀釋性減少。機體通過多種途徑代償,如心輸出量增加,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增加組織營養血流,增加組織對氧的攝取等。只要患者Hb>110g/l,Hct>0.35,Pc>100×109,凝血酶時間正常,都可用此法,對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及估計術中失血500-2000ml以上患者尤其適用。稀釋式自身輸血由于其突出的優越性及操作的易行性,已經在臨床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但要需注意的是,由于心臟代償機制有限度,所以對心功能不全者,此法禁用。另外,血液稀釋的同時,體內的紅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白蛋白相對減少,所有白蛋白合成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缺氧患者也不能用稀釋式自身輸血。
回收式自身輸血按時間可分為外傷時回收式自身輸血,術中回收式自身輸血和術后回收式自身輸血,現在血液回收機在臨床上已是廣泛應用,具備操作簡便、易于消毒、可靈活的控制收集和回收自身血的速度及不引起溶血等優點。按對血處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洗凈式自身輸血和非洗凈式自身輸血,兩者的區別在于紅細胞在回收前是否還摻有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抗凝劑、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基質、游離血紅蛋白、細胞內的酶和鉀等,這些可引起諸多副反應,如止血障礙、腎功能衰竭等。緊急情況下一般采取后者。凡估計胸腹腔內積血或手術野出血量超過1000ml均適用回收式自身輸血。但下列情況中的失血不得回收:血液混有濃汁、膽汁、羊水等;急性感染創傷;可能混有癌細胞的情況。
保存式自身輸血就是將自己的血液預先貯存起來以備將來自己需要時使用,應用最廣泛的是手術前預先貯存自己的血液,準備再擇期手術時使用。這種輸血方式目前發展很快。保存式自身輸血具有最廣泛的適應癥,一般病人16-65歲,Hb>120g/l(男)或110g/l(女),Hct>0.34,健康狀態良好,都可用此法,比如健康人希望預存自己血液以備緊急情況下使用;自身狀況良好準備擇期手術而預期術中出血多需要輸血者;避免生孩子時輸異體血的孕婦;稀有血型或曾經發生配血困難者;有過嚴重輸血反應病史者;輸異體血可能危及生命者;還有一些腫瘤或惡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療或放療后的緩解期預存自身血液成分(如冰凍紅細胞),可以在放療或化療時回輸。但有下列情況的不適用保存式自身輸血:貧血、出血或血壓偏低的患者,他們往往伴有血容量不足,故不要選作為自身輸血對象;嚴重高血壓、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及心臟病患者;有細菌感染或在用抗生素患者;有活動性癲癇病史者;肝腎功能不良者;有遺傳性缺陷生成紅細胞膜異常者。病人在自身獻血時,隨時補充損失的紅細胞和維持適當的血紅蛋白水平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給病人服用鐵劑,通常在采血前一周開始給病人口服硫酸亞鐵300mg,一日三次,在最末一次獻血后繼續服用幾周至幾月,另外也可給病人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具體的采血方案則由輸血科醫生與患者的主管醫生根據手術時間的長短、失血量的預測、病人的自身條件等來共同商榷。一般為每周或隔周采血一次,每次1-2個單位。因為蛋白質的合成與動員及血容量恢復到正常水平需要72小時,因此切記采血一定要在手術前三天結束。現在我院很多科室在手術前一天才申請自體輸血,這是不對的。
三種自體輸血法各有其特點,回收式可應付緊急情況,稀釋式對術中止血有力,保存式則適用癥廣泛,應根據具體情況應用,同一種病例中也可兩種方法并用。
一般說來自身輸血安全有效,但也可能給受血者帶來不良影響,如采血過程中可能發生獻血反應,血液保存過程中可能由于加工貯存不當使血液受損,回收式可能使患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廢血利用易產生血液污染致敗血癥等。
目前發達國家已廣泛開展自身輸血,其中澳大利亞擇期手術病人60%用自身血,在日本,擇期手術病人術前備自己血2-3個單位,已達80-90%,美國現在自身輸血量已占總用血量的15%左右,在我國,隨著人們對輸異體血傳播疾病的認識的提高,自體輸血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