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31 16:47 原文鏈接: 血型與輸血原則(三)

      (二)Rh血型系統

      1.Rh血型系統的發現和在人群中的分布在尋找新血型物質的探索中,當把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紅細胞重復注射入家兔體內,引起家兔產生免疫反應,此時在家兔血清中產生抗恒河猴紅細胞的抗體(凝集素)。再用含這種抗體的血清與人的紅細胞混合,發現在白種人中,約有85%的人其紅細胞可被這種血清凝集,表明這些人的紅細胞上具有與恒河猴同樣的抗原,故稱為Rh陽性血型;另有約15%的人的紅細胞不被這種血清凝集,稱為R h陰性血型,這一血型系統即稱為Rh血型。在我國各族人中,漢族和其它大部分民族的人,屬Rh陽性的約占99%,Rh陰性的人只占1%左右。但是在另一些少數民族中,Rh陰性的人較多,如苗族為12.3%,塔塔爾族為15.8%。

      2.Rh血型系統的基因型及其表達利用血清試驗提示了人類紅細胞上的Rh血型系統包括著5種不同的抗原,分別稱為C、c、D、E、e。從理論上推斷,有3對等位基因Cc、Dd 、Ee控制著6個抗原。但實際上未發現單一的抗d血清,因而認為d是“靜止基因”,在紅細胞表面不表達d抗原。在5個抗原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因此通常將紅細胞上含有D抗原的,即稱為Rh陽性;而紅細胞上缺乏D抗原的,稱為Rh陰性。

      3.Rh血型的特點及其在醫學實踐中的意義 前述ABO血型時曾指出,從出生幾個月之后在人血清中一直存在著ABO系統的凝集素,即天然抗體。但在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只有當Rh陰性的人,接受Rh陽性的血液后,通過體液性免疫才產生出抗Rh的抗體來。這樣,第一次輸血后一般不產生明顯的反應,但在第二次,或多次再輸入Rh陽性血液時即可發生抗原-抗體反應,輸入的Rh陽性紅細胞即被凝集。

      Rh系統與ABO系統比較時的另一個不同點是抗體的特征。ABO系統的抗體一般是完全抗體IgM。而Rh系統的抗體主要是不完全抗體IgG,后者分子較能透過胎盤。因此,當陰性的母親懷有陽性的胎兒時,陽性胎兒的小時紅細胞或D抗原可以進入母體,通過免疫反應,在母體的血液中產生免疫抗體,主要是抗D抗體。這種抗體可以透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可使胎兒的紅細胞民生凝集和溶解,造成新生兒溶血性貧血,嚴重時可致胎兒死亡。但一般只有在分娩時才有較大量的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而母體血液中的抗體濃度是緩慢增加的,一般需要數月的時間,因此,第一次妊娠常不產生嚴重反應。如果Rh陰性母親再次懷有Rh陽性胎兒時,此時,母體血液中高濃度的Rh抗體將會透過胎盤,破壞大量胎兒紅細胞。

      三、白細胞與血小板血型

     

      白細胞與血小板上與有A、B 、H、MN、 P等紅細胞抗原,此外還有它們所特有的抗原,這些抗原具有臨床意義,特別是組織相容性抗原對選擇器官組織的移植和血液成分的輸注的合適供應者(donor)有重要意義。白細胞與血小板的抗原可使受者(recipient)產生免疫反應,這時,輸血可引起發熱反應,移植的器官組織受破壞的速度加快,在體內的生存期縮短。

      人白細胞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類白細胞上最強的同種抗原。HLA系統由數量眾多的抗原所組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抗原系統,控制這些抗原的基因位于第6號染色體的短臂上,在這一部位的染色體上分布著A、B、C、D4個基因位點,它們控制著7組HLA抗原即:HLA-A、HLA-B、HLA-C、HLA-D、HLA-DR、HLA-DQ和HLA-DP,每一組又包括許多種抗原。例如HLA-A組有20多種抗原,HLA-B組有50種以上不同的抗原,HLA-C組則有11種抗原。根據抗原發現的順序,又對抗原作編號,如HLA-A1、A2……A19等。它們的數量隨著新抗原的認定還在繼續擴大。

      HLA是鑲嵌在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根據HLA的結構和分布特征,將它們分成兩類:即I類和Ⅱ類抗原,HLA-A、B、C屬I類抗原,分子量為56000,由一條重肽鏈和一條輕肽鏈所組成,它們的抗原特異性是由重肽鏈上氨基酸列所決定的。這類抗原總稱 為I類抗原;它們除了分布在白細胞和血小板上,還廣泛分布在各種正常組織器官和腫瘤組織的有核細胞膜上。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屬于Ⅱ類抗原,分子量為63000,它們只分布在B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上。

      HLA系統除了在醫學上與器官移植、植皮、骨髓移植和輸轎有密切的關系外,還可應用于親子鑒定和人類學研究。在應用于親子鑒定時,由于HLA的數目極多,HLa –A和HLA-B相結合的形式極多,要有相同表現型的機會極少。例如,15個HLA-A和20個HLA-B能夠產生20246種表現型。因此,在作親子關系的否定判定時,HLA測定可過到90%以上的可靠性。各種HLA出現的頻率具有明顯的種族差異。例如,高加索人種中,H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現頻率較其它人種為少,而在北美印地安人種,HLA-B51抗原出現頻率較高。因此,HLA系統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指標。

      血小板還有一些特有的抗原,如PI、Zw、Ko等系統,它們與紅細胞或白細胞上的同種抗原沒有關系。這些抗原可因輸血和妊娠而產生免疫抗體。約有50%的病人在長期重復輸注血小板后,在血清中可出現抗輸入血小板的抗體。它們可引起發熱反應,使輸入的細胞縮短生存期,還以掩蓋抗紅細胞的特異抗體的存在,因而影響血型測定的正確性。當妊娠母親血清中出現抗血小板抗體時,可導致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

      四、輸血的原則

      輸血已經成為治療某些疾病、搶救傷員生命和保證一些手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輸血發生差錯,造成病人嚴懲損害,甚至死亡的事故并不鮮見。美國的統計資料報道,在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間。美國共發生輸血死亡事故159例,其中由于ABO系統的錯誤為137例,占86%。為了保證輸血的安全性和提高輸血的效果,必須注意遵守輸血的原則。

      隨著醫學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輸血療法已經從原來的單純輸全血,發展為輸全血和成分輸血(transfusion or blood components)。成分輸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種有效成分,如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和血漿分別制備成高純度或高濃度的制品再輸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又能節約血源。

      在準備輸血時,首先必須保證供血者與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為這一系統的不相容輸血常引起嚴重的反應。對于在生育年齡的婦女和需要反復輸血的病人,還必須使供血者與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產生抗Rh的抗體。

      即使在ABO系統血型相同的人之間進行輸血,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corss-match test),即不僅把供血者的紙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進行血清配合試驗(這稱為試驗主側);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約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試驗(這稱為試驗的次側)。這樣,既可檢驗血型測定是否有誤,又能發現他們的紅細胞或血清中,是否還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紅細胞凝集反應。在進行并叉式配血試驗時,應在37℃下進行,以保證可能有的凝集反應得以充分顯示。

      如果交叉配血試驗的兩側都沒有凝集反應,即為配血相合,可以進行輸血;如果主側有凝集反應,則為配血不合,不能輸血;如果不側不起凝集反應,而次側有凝集反應,只能在應急情況下輸血,輸血時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觀察,如發生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注。

      以往曾經把O型的人稱為“萬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認為他們的血液可以輸給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認為這種輸血是不足取的,因為,雖然O型的紅細胞上沒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會被受血者的血漿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漿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與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當輸入的血量較大時,供血者血漿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漿足夠稀釋時,受血者的紅細胞會被廣泛凝集。

      總之,輸血是一個多環節的過程,每個環節上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事故。因此,大進行輸血操作時,必須嚴格遵守輸血原則,密切注意觀察;而且只在確實需要時才進行輸血。決不可盲目濫用。

      參考資料

      1.吳祖澤主編,造血干細胞移植基礎,第1-4章,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2.Brizzi MF,Avauzi GC,Pegoraro L.Hematopoit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s.Int J Cell Cloning 1991;9:274-300

      3.Colman RW,Jack H ed.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2nd ed,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87

      4.Dainiak N.Surface membrane-associated regulation of cell assembly,differentiation and growth. Blood 1991;78: 264-276

      5.Dessypris EN,Krantz SB. Erythropoietin:regulation of erythropoiesis and clinical use .Adv Pharmacol 1990;21:127-147

      6.Harian JM.Leukocyte-endothelial interactions.Blood 1985;65:513-526

      7.Jandl JH.Blood-Testoodk of Hematology.Llttle,Brown Co,Boston,1978

      8.Murphy MJ Jr ed.b Blood Cell Growth Factors.Alpha Med Press,Dayton ,1991

      9.Pittilo RM,Machin SJ ed.Platelet-vessel Wall Interactions.Springer-Verlag,London,1988

      10.Williams WJ, Beutler E.Hematology 4th ed,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9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