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04 16:11 原文鏈接: 基層醫院輸血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處理

        在全血、成分血或血液制品的輸入過程中或輸入后,受血者出現了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和體征,稱為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血后24h內發生的和輸血后幾天至幾十天發生的。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組建血庫已近20年,由20世紀90年代的自己采血發展到現在市中心血站統一供血,輸血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問題,現將這些年實際工作中常出現的一些輸血不良反應及預防處理介紹如下。

      1  常出現的輸血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

        1.1  發熱反應  發熱反應是輸血后最常見的一種反應,在發熱的同時還常伴有寒戰,反應可持續15min~1h,然后逐漸好轉,數小時后可恢復。引起發熱反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1.1  熱原質  熱原是由細菌和不潔物產生的,如蛋白質、死細菌及細菌產物。

        1.1.2  免疫反應  多次輸入全血后,受血者產生同種白細胞或血小板抗體,再輸血時,可與供血者的白細胞或血小板發生抗原抗體反應而引起發熱。

        1.1.3  細菌感染  (1)血袋、輸血器不合乎標準,消毒不嚴或破損;(2)開放式采血和制備血液成分,輸血過程中引起的細菌污染;(3)采血時,獻血者皮膚消毒不嚴,采血部位有化膿病灶,可以引起細菌污染;(4)血液保存時間過長,儲血冰箱溫度不穩及管理不嚴格也可造成細菌污染。以上幾點均可引起細菌感染,出現發熱反應。

        預防措施:(1)使用有許可證的專業工廠生產和統一供應的一次性塑料采血和輸血器具,嚴格執行采血和輸血的技術操作規范,注意皮膚消毒,防止污染。(2)做白細胞交叉配血試驗。(3)為了預防白細胞凝集素和抗體引起的輸血發熱反應,盡量使用去除白細胞70%或以上的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或濃縮紅細胞。(4)藥物預防。可以在輸血前或反應開始時給患者使用抑制輸血發熱反應的藥物。(5)其他措施。當發生輸血發熱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所剩血液不可再用。此外,必須給患者保暖。在非急癥情況下輸血速度不宜過快,可以1h輸血400ml。

        1.2  過敏反應  輕者只發生單純性蕁麻疹,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其主要原因由于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引起的過敏。

        預防措施: 對已知有輸血過敏史的患者輸血或血液成分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無過敏反應史、未服或注射任何藥物的獻血者的血液;對經產婦或有輸血、輸血液成分史的獻血者,應檢查血漿內有關抗體,凡抗IgA或HLA抗體陽性者應除名;(2)儲備一定數量的IgA陰性獻血者血液,專供IgA陰性患者輸血用;(3)使用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或洗滌濃縮血小板,禁用血漿或含血漿的制品。

        1.3  溶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輸血后紅細胞受到破壞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可以分為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兩類。

        1.3.1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多由于血型的書寫、檢測、核對等人為的錯誤造成的,其發病原因如下。

        (1)免疫性溶血反應:①ABO血型不合:抗體為IgM抗體,為天然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內溶血;②Rh血型不合:抗體為IgG抗體,為免疫性不完全抗體,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③其他血型系統不合引起的溶血;④獻血者間血型不合:見于大量輸血或短期內輸入多個獻血員的血液。

        (2)非免疫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指低滲液體輸入、冰凍或過熱破壞紅細胞等,臨床較少見。

        1.3.2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主要屬于血管外溶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患者多因在幾個月或幾年前輸血或妊娠等原因被免疫,產生了“回憶性抗體”,再次輸血時,體內抗體滴度迅速增高,即可溶解輸入的紅細胞。多由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尤其以Rh血型不合最為常見,嚴重者2周左右才出現發熱、貧血、黃疸等臨床癥狀。

        預防措施:最好的預防是嚴格準確地進行輸血前試驗,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應包括鹽水介質和非鹽水介質試驗,如抗球蛋白試驗、酶、聚凝胺等試驗。對有輸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應做不規則抗體篩選。每次輸血前所用血標本只能在輸血前48h內抽取。此外,要認真遵守輸血制度,嚴防在書寫、登記、標簽和核對等環節上發生錯誤。由經過專門訓練的輸液、輸血小組或專人進行輸血。

        由輸血引起的其他反應雖不多見,但反應類型頗多。如出現全身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異物輸入引起的空氣栓塞和異物栓塞,過快和過量輸血引起血液循環負荷過大、枸櫞酸中毒、高血鉀癥、含鐵血黃素沉著癥以及輸血引起的諸多傳染病等。

      2  出現輸血反應后應采取的措施

        2.1  輸血科室(人員)應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輸血,但要保留靜脈暢通,便于醫生臨床救治;(2)采患者血樣及血袋剩余的血送輸血科(或血庫)檢測分析;(3)留取患者輸血反應后第一次尿樣送檢驗科檢測(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由血管內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紅蛋白);(4)搶救患者。

        2.2  輸血科(或血庫)收到輸血反應的標本后,應立即進行分析  (1)復核輸血檢驗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記錄;(2)復查患者輸血前留下的血樣及發生輸血反應后抽取的患者血樣的ABO血型及Rh血型;(3)復查輸血前保存的供血者血樣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及Rh血型;(4)重新進行交叉配血試驗。

        輸血在臨床治療和搶救患者中是一項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此項工作既要求安全(血型不合會發生輸血反應),又要求有效(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后輸入的紅細胞會被破壞)。但輸血也可引起諸多不良反應,有時甚至非常嚴重,帶來了一定的危險性。臨床醫師在考慮輸血時,應權衡對患者的利弊,在患者具有明確適應證,并考慮到輸血的價值大于可能的危險性和采用必要的預防措施時才能決定輸血;輸血科(或血庫)工作人員應做好實驗室檢查;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做好觀察和護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輸血治療中的危險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