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血液加溫后輸注的臨床應用及效果。方法:治療輸血量大于全血400 ml或紅細胞制品2 U(含全血400 ml或紅細胞制品2 U)的患者分為兩組,常規組不加溫,加溫組將血袋置于35 ℃~38 ℃水浴中,輕輕搖動血袋,并不斷測試水溫,15 min左右取出備用。結果:血液加溫后輸注能夠解除冷凝集素產生,減少由此帶來的輸血反應,能使血液在長時間庫存中自然凝集的小團塊自動解散,輸注過程暢通。結論:血液加溫后輸注能夠減少輸血反應和有利輸注過程暢通。
[關鍵詞] 血液/輸血;加溫;臨床應用
臨床輸血過程中,一般輸血不用加溫,如輸血量較大,則可遵醫囑給血液加溫。加溫血液必須有專人負責操作并嚴密觀察。我們從2004年2月選擇部分輸血病歷進行血液加溫后輸注,對照觀察同期未加溫輸血的患者臨床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治療輸血量大于全血400 ml或紅細胞制品2 U(含全血400 ml或紅細胞制品2U)的482例患者分為兩組,常規輸血治療組和加溫輸血治療組,男性286例,女性196例,年齡12歲~86歲。
1.2 器材 BHW2Ⅰ電熱恒溫水箱 北京醫療設備廠。
1.3 方法 加溫輸血組輸血科發血前將血袋置于35 ℃~38 ℃水浴中,輕輕搖動血袋,并不斷測試水溫,15 min左右取出備用;加溫的血液控制在32 ℃,不得超過35 ℃,水溫不得超過38 ℃,以免造成紅細胞損傷或破壞而引起急性溶血反應;加溫過的血液要盡快輸用,因故未能輸注不得再入冰箱保存[1]。常規輸血組按靜脈輸血操作常規進行。
1.4 輸血反應以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記錄統計。
2 結果
見表1。
表1 加溫輸血組與常規輸血組發生輸血反應的比較(略)
3 討論
隨著輸血技術的發展和成分輸血的廣泛應用,因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反應已很少發生,目前臨床輸血中比較常見的是非溶血性發熱和過敏反應及低溫反應。文獻報道,一袋庫存血(400 ml)從4.0 ℃升到37 ℃需要6 394J的熱量[2],機體在接受較大量的庫存冷血時會引起靜脈痙攣,使輸血困難或患者感到寒冷和不適,導致患者體溫降低,易發生室顫、心律不齊等癥狀。作者統計臨床返回的482份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常規輸血治療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8.08%,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3],加溫輸血治療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1.62%,二者比較差別具有顯著性。
加溫輸血治療組在輸注過程中,由于適當加溫可使血液在長時間4.0 ℃庫存中自然聚集形成的小團塊自動解散,降低血液黏度,血液溫度與患者體溫接近,使輸注過程暢通、順利,患者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臨床輸血須知,1999:85.
[2] 俞淑英,康可上.庫血輸注前適當預溫的應用[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1,2:38.
[3] 王學謙.輸血不良反應的幾種類及其機制[J].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0,2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