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七項分別為:
一、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三、凝血酶時間(TT)
四、纖維蛋白原(FIB)
五、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
六、D-二聚體(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0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參考值:10-14秒,建議建立各個實驗室的參考范圍。
臨床應用: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 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于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還可作為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的檢測。
延長:>3秒有臨床意義。
1、廣泛而嚴重的肝臟實質性損傷,如急性重癥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減少及纖維蛋白原的缺乏。
3、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發性纖溶亢進、阻塞性黃疸、維生素K 缺乏。
4、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劑、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劑。
縮短:
1、DIC早期呈高凝狀態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狀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損傷等)
3、口服避孕藥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參考值范圍為0.8-1.5。
抗凝治療監控:口服抗凝劑“法華林”,用藥維持范圍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參考值:20-40秒。建議建立各個實驗室的參考范圍。
臨床應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們相應的抑制物,同時,APTT也可用來凝血因子Ⅻ、激肽釋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釋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徑主要是內源性凝血途徑,所以APTT成為監測普通肝素首選指標,前后之比1.5-2.5為佳。
延長:>10秒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癥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3、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減少和纖維蛋白原缺乏: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疽、新生兒出血癥。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口服抗凝劑及低(無)纖維蛋白血癥等;
4、血循環中有抗凝藥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體等;
5、系統性紅斑狼瘡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縮短: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2、血小板增多癥
3、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DIC高凝期、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腦梗塞、
4、妊趁高血壓綜合癥和腎炎綜合癥,靜脈穿刺不順利混入組織液。
5、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
監控:肝素抗凝治療中APTT的預算期為正常值的1.5-2.5倍。
03凝血酶時間(TT)
正常參考值:11-14秒。
臨床應用:TT是反映血漿內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漿中肝素樣物質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減少時TT縮短,否則延長。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檢測。??
延長:>3秒
1、纖維增多或肝素、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SLE、肝素、腎病)以及AT-Ⅲ顯著提高
2、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纖溶期)
3、纖維蛋白原減少
4、纖維蛋白原機能障礙
5、纖維蛋白原分子異常
6、尿毒癥
縮短:
1、高纖維蛋白血癥
2、離子存在時或標本有微小凝結塊及PH呈酸性
監控:可用于粗略檢測肝素抗凝治療
04纖維蛋白原(Fipinogen FIB)
正常參考值:2—4g/L。
臨床應用: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況下的應激反應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現在急性感染、燒傷、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癥及急性腎炎、尿毒癥等,FIB減少主要見于DIC、原發性先溶亢進、重癥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