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的命名
?早期研究中發現的抗凝血酶,依次命名為抗凝血酶I至IV。
?只有抗凝血酶III在臨床上是有意義的,通常也常以抗凝血酶代指抗凝血酶III
什么是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稱為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輔因子Ⅰ,
是一種單鏈糖蛋白,屬于α2球蛋白,其生理半衰期為17.5~26.5小時,它是血漿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以中和凝血途徑中的絲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
●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能中和血漿中2/3的凝血酶。
AT抗凝血酶作用機制(一)
?AT抗凝血酶是抗凝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是體內主要的凝血系統抑制物
?對絲氨酸蛋白酶如:FIIa(凝血酶原),FIXa,FXa,FXIa,FXIIa等有抑制作用
?AT缺陷導致血栓形成機制主要是抗凝活性缺陷
AT抗凝血酶作用機制(二)
?AT是肝素抗凝血過程的必需物質,當AT活性降低時,肝素的抗凝活性明顯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療監測中,須了解AT的水平,以防不必要的大劑量的肝素治療,及治療無效
?AT活性為70%時,肝素作用約降低65%
?AT活性為50%時,肝素作用只有原來的1/5,應考慮補充AT
常見疾病
遺傳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癥,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報道。據統計,美國麻省的發病率高達1:2000;在英國,本病的發生率可達人群中的0.2%-0.4%。我國大陸AT-III缺陷癥只有零星報道,香港的發生率達靜脈血栓形成中的9.6%,臺灣省的發生率為2.3%。
可見本病在我國的發生率并不低。獲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癥見于DIC、腎病綜合癥、肝膽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療。
A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藥時,容易發生血栓性疾病。同時,AT-III是肝素抗凝血過程的必需物質,當AT-III活性降低時,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顯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療監測中,必須需要了解AT-III的水平,以預防不必要的且危險的大劑量治療。
AT-III活性測定的臨床意義
AT-III活性增高:見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劑等。
AT-III活性降低:見于DIC、肝病、術后、心肌梗塞、心絞痛、腦血管疾病、腎病、深靜脈血栓、反復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癥等疾病。
常規凝血四項是體內凝血因子水平正常與否的綜合體現,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篩查。對于高凝狀態病人的篩查,常規四項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結合AT-III檢測,一旦四項正常,而AT-III降低,這樣的病人發生血栓的風險就會加大,尤其是加上手術創傷等其它刺激因素,風險進一步加大,最終可導致血栓發生,需要臨床醫生及早發現并預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