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抱怨今天的結果不好,是不是機器或者試劑有什么問題?其實經過統計,血栓與止血試驗結果錯誤的發生大多來自分析前,因此保證止凝血試驗標本的質量對實驗結果準確性的保證非常重要,無論是用于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篩查和實驗診斷,血栓與止血試驗的錯誤可影響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影響因素。
(一)患者狀態的影響
1.年齡:以年齡不同所確定的參考范圍解釋新生兒和嬰兒的止凝血試驗結果非常重要。
2.ABO血型:O型血患者較其他血型患者血漿vWF和因子Ⅷ活性低。
3.季節變化:清晨血小板最易激活,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最高;寒冷季節,血凝活性增加,使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發病率增加。
4.生活習慣:吸煙可使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vWF升高和其他凝血因子水平增加,并可使凝血酶生成及血小板激活增加。
5.藥物:阿司匹林、非類固醇抗炎藥,激素替代療法藥物、避孕藥等。
6.身體狀態,疾病:月經期、妊娠期、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等。
(二)飲食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多數檢驗尤其血液化學測定,采血前應禁食8 h~12 h。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造成光學干擾,同時食物成分也可改變血液成分,影響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三)采血的影響
1.患者在采血前的狀態:應處于靜息狀態或抽血前有15-30分鐘的休息;劇烈活動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統。
2.患者體位的變化:從仰臥到直立變化時,可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增加,PT和APTT時間縮短。
3.采血技術或采血過程的影響:當壓脈帶時間超過一分鐘,可引起血細胞和血凝蛋白濃度增高,引起血凝的激活。
4.采血的部位對實驗的影響:血標本采集嚴禁在輸液,特別是輸入肝素處或附近進行,切不可從輸液管內采血。
5.采血器具對實驗的影響:止凝血試驗采血應使用真空采血系統并以特定量的枸櫞酸鈉作為抗凝。如果用帶針頭的注射器采血,可引起很多而且不可控的分析前變異。注射器采血易引起血凝塊的形成;血:抗凝劑(9:1)比例的維持對血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十分重要,而使用注射器采血難以獲得所需的采血量,更易引起溶血,血凝管的使用要標準化,即使用硅化玻璃管,其可避免內源性接觸途徑的激活。普通玻璃管影響最大的是Ⅷ因子的活性,可使其明顯降低。
6、抗凝劑濃度對實驗的影響: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的血凝實驗指南H21-A3推薦血凝試驗的抗凝劑為枸櫞酸鈉,配制濃度為3.13%(0.105mol/L)或3.2%(0.109mol/L)。
?最佳實驗比例血:抗凝劑(9:1)。
?抗凝劑與血液比例不同,對PT有明顯影響
?如果患者的HCT大于55%或低于20%應使用下述公式校正枸櫞酸鈉的用量:抗凝劑量(ml)=0.00185×血量(ml) ×(100-患者紅細胞比容)。
7.標本顏色的影響:實驗表明,輕度溶血標本對測定影響不大,肝素、膽紅素、甘油三酯均有干擾,當血紅蛋白> 100mg/ L;肝素> 1 mg/ L;總膽紅素> 136. 8μmol/ L ;甘油三酯> 3. 5 mmol/ L時尤為顯著。
在實際工作中應盡量避免溶血標本,對脂血或黃疸標本來說,應該先澄清或去黃疸,然后再上機分析,以減少對測定結果的影響,在嚴重溶血狀態下,TT測得值有明顯增高外,其他凝血3項的分析結果與正常血漿狀態差異無顯著性。
標本常見錯誤對凝血時間的影響
1、引起凝固時間縮短的錯誤:
穿刺不熟練,多次穿刺造成組織因子釋放,觸發外源性途徑活化;不適當的冷凍和融解血漿,造成因子Ⅶ的冷激活;試管中的氣泡造成的溶血;抗凝劑的量不準確。
2、引起凝固時間延長的錯誤:
標本凝固造成凝血因子消耗;不適當的冷凍和融解血漿造成凝血因子的降解;抗凝劑量比不準確。
3、引起APTT時間延長的錯誤:
標本中含有肝素;標本管未蓋塞子而導致CO2丟失,因而血漿pH發生改變,pH的變化引起因子Ⅴ的變化。
4、引起APTT時間縮短的錯誤:
用玻璃管儲存血漿引起因子Ⅻ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