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基因療法,就是利用正常基因填補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病變或缺失的基因的治療方法。近年來,英國牛津和美國費城的一些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對因患有罕見基因疾病而影響視力的病人們進行了治療,成功使他們的視力獲得改善。意大利的科學家們也宣布,他們使患有另外兩種基因疾病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減輕。這些研究結果,以及Web of Science網站上記錄的引文統計,都著眼于基因療法中的一個類別——而它從誕生伊始,就可謂是備受阻撓。
1980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名研究人員馬丁·J·克萊因(Martin J. Cline)受到了美國研究機構的譴責,因為他試圖使用基因療法治療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這在當時看來是一種違背道德的行為。克萊因原本獲準在該療法中使用兩種各自獨立的基因,然而在進行實驗時,他采用的卻是兩種與同一質粒載體相連的基因。也就是說,他成了首次將重組DNA應用于人體的人。然而,這種療法卻并未起到什么作用,隨之而來的輿論騷動也使得他沒能對失敗的原因進行深究。九十年代初期,在獲得完全批準的情況下,人們又做了一些嘗試,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兒童嚴重聯合免疫綜合征(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in children),其中一項治療就是由上文中提到的意大利研究組展開的。接著,在1999年,一名病人在試驗中死于一系列不良反應。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的質疑,其它試驗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也隨即被揭露出來。于是,科學家和相關機構又一次受到了人們的譴責,并被施以罰款。
然而,研究人員并未因此感到灰心喪氣,而是將研究繼續進行了下去。他們近年來取得的成就也說明,要在基因療法上取得突破和進展,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且必須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這一領域的最新一項進展也許歸功于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阿爾伯特·麥奎爾(Albert Maguire)和簡·貝內特(Jean Bennett)二人,他們帶領了一支團隊,并將研究成果于2009年發布在《柳葉刀》雜志上(詳情請見論文3。本文所提到論文均附在文中表格內,按引用次數排序)。他們的團隊對12名病人進行了治療,病人年齡從8歲到44歲不等,均患有萊伯先天性黑朦(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該疾病由一種名為RPE65的基因缺陷引起,導致病人視網膜變性和失明。麥奎爾和貝內特將一種腺病毒注射進病人眼中,里面含有完好的RPE65基因。結果,所有病人的視力都得到了改善,且年齡為8歲的病人視力恢復得最好,幾乎達到了正常人的視力水平。
他們的團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1989年,幾位瑞典研究人員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一種名為布雷獵犬的狗也會患有相似的病癥,從而影響它們對光線的敏感度。(詳情見論文6)。十年之后,他們又發布了一篇論文,詳細地描述了RPE65的基因突變,在此之前,人們一直將其視為一種基因缺陷(詳情見論文4)。2007年,在成功證明基因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動物的基因疾病之后,一支法國研究團隊對改良后的病毒基因傳遞系統進行了測試,該系統特用來對那些有缺陷的RPE65基因的替代品進行評估。他們將改良后的病毒注射到患病的布雷獵犬眼中,那些年齡較小的獵犬視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詳情見論文5)。而麥奎爾和貝內特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治療人類萊伯先天性黑朦時,相似的療法同樣安全和有效(詳情見論文2)。他們第二年的研究更是對另一點也進行了證實,即患者年齡越小,治療的效果越顯著。
改良后的逆轉錄病毒
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麥克拉倫(Robert MacLaren)于今年一月也宣布了與麥奎爾和貝內特相似的研究成果,他使用了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攜帶健康基因的病毒,將其注入病人體內,以此治療另一種先天性視網膜疾病:遺傳性原發性脈絡膜變性(choroideremia)(詳情見論文9)。而在米蘭的圣拉菲爾募捐基因治療研究所(San Raffaele Telethon),意大利的研究人員使用的則是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改良的病毒。他們之所以采用HIV這樣的逆轉錄病毒,是因為這些病毒會在感染時將自己的遺傳信息添加到人體細胞的DNA中去。要想用健康的基因替換掉缺陷基因,這種逆轉錄病毒將是極為理想的“信使”。
1996年,這支由里奇·納爾第尼教授帶領的意大利團隊發布報告稱,這些“改邪歸正”的HIV病毒成功將健康基因導入了人類和動物細胞系,這篇論文后來被多次引用(見論文1)。截止到2013年8月,這一方法已有效地治療了數名患有易染性腦白質病變(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的病人(詳情見論文8),和數名患有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的病人(詳情見論文7)。這都是極其罕見的病癥。其中,易染性腦白質病變由芳基硫酸酯酶A的缺乏所引起,導致脂肪髓鞘退化,從而阻礙了神經發育。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則是一種人體免疫系統和凝血系統疾病,通常來說是致命的。
在治療這兩種疾病的過程中,這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使用了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說,他們從病人的骨髓中抽取造血干細胞,接著將這些干細胞和包含健康基因的慢病毒放在一起培養,再將其注射回病人體內。這些干細胞經過復制和分化,由骨髓內部擴散到人體各部分,從而逐漸減輕上述兩種病癥。第一批接受治療的病人分為兩組,每組三人,該團隊最近發表的研究結論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易染性腦白質病變的預期發作年齡而言,參與試驗的三名病人年齡已經超出了7個月至21個月,但均未顯現出發作或惡化跡象”。而在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的治療中,“三名病人……都顯示出血小板數量增加,免疫功能改善,醫學評分上升。”在采用基因療法治療過程中,兩組病人在已知會引起癌癥的基因方面都沒有任何變化,而這此前正是公眾對引入“信使”這一工具產生的擔憂之一。
看上去,基因療法似乎已走出了冰封狀態,開始接受廣泛的測驗,甚至開始被人們付諸采用。近年來的研究主要著眼于罕見的基因疾病,這對于那些飽受其苦的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基因療法也需要接受進一步改進,從而用于修復與癌癥相關的基因,從而治療癌癥。使用基因療法治療癌癥的研究已開展多年,卻依然處于混沌之中,如果這種類型的研究能取得成功,必有無數人能從中大大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