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是制造粒、紅及巨核系細胞的場所,其細胞發育分化成熟后釋放到外周血中,因此骨髓及外周血中各系細胞數與質的改變常常是骨髓造血功能的反映。在治療前進行骨髓檢查為宜,因為有的疾病在治療后骨髓就有可能發生變化,以致掩蓋了骨髓原來真實病理情況。任何情況下不能孤獨地只作骨髓檢查,必須與外周血涂片同步進行檢查,才能對血細胞作全面與動態了解。為此,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一詞,才能真實地反映此項檢查的全部內容。
一、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一)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適應癥見表1:
絕對適應癥 |
檢查項目 |
白血病 紅血病、紅白血病 巨幼細胞性貧血 MDS 再生障礙性貧血 全血細胞減少癥 多發性骨髓瘤 高雪氏病 N – P氏病 海蘭組織細胞綜合癥 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 惡性組織細胞病 骨髓纖維化 骨髓轉移瘤 原蟲 |
診斷、分型、判定療效 診斷、分型、判定療效 診斷、分型、判定療效 診斷、分型、判定療效 診斷、鑒別診斷(MDS、PNH、白血病等) 診斷、鑒別診斷(脾亢、溶貧、MDS、白血病、腫瘤等) 診斷、鑒別診斷(華氏巨球蛋白血癥、HCL、PLL、淋巴瘤等) 診斷、鑒別診斷(脾亢、組織細胞病等) 同上 同上 診斷、鑒別診斷(NHL、惡組等) 診斷、鑒別診斷(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淋巴瘤、腫瘤等) 診斷、鑒別診斷(AML、CML、HCL、CNL等) 診斷、鑒別診斷 診斷 |
相對適應癥 |
檢查項目 |
不明熱 紫 癜 粒細胞缺乏癥 溶貧,缺鐵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 放射病 惡性淋巴瘤 |
鑒別診斷、除外血液病、骨髓液細胞培養等 支持診斷、鑒別診斷(MDS、白血病、再障)、了解巨核系生成情況) 診斷、鑒別診斷(白血病、再障),了解BM增生、粒系及他細胞生成 支持診斷,紅系增生形態,鑒別診斷(MDS,M6,紅血病,Hb病) 支持診斷、BM增生、形態改變 除外白血病、淋巴瘤BM侵犯、合并白血病 |
(三)骨髓取材成功的指標
1.抽取骨髓時,患者有特殊疼痛感,不宜>0.3ml。
2.骨髓液中或涂片片尾含有骨髓小粒。
3.鏡下以骨髓造血的粒紅系幼稚細胞、巨核細胞為主,成熟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少,并可見骨髓支架細胞存在。
4.微量取材成功與否,應與臨床與血液學檢查資料綜合分析,穿刺術是否順利,取材成功與否,穿刺者是最為清楚的。
(四)骨髓有核細胞增生度
骨髓中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及各種細胞的分布與比例,借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通常在低培鏡下(或油鏡計數)觀察成熟紅(即無核)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密度),可估計骨髓增生度,或選擇涂片有核細胞分布均勻、密度適中,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1000個成熟紅細胞計數過程中遇到有核細胞多少之比來定(即半定量)。
一般分為6級,其標準如下,見表2:
增生度 標 準 常見疾病 紅(無核)細胞 :有核細胞 增生極度活躍 1~ 5 白血病、紅白血病、溶血性貧血 增生明顯活躍 6~10 白血病、紅白血病、MDS、溶貧、增生性貧血 增生活躍 11~20 正常或各種血液病等 增生尚活躍 21~40 造血功能或取材輕度減低/稀釋 增生低下 41~100 再障、骨髓纖維、骨髓轉移瘤、干抽、取材失敗 增生極度低下 101以上 再障、骨髓纖維化、取材失敗等 |
但是,從涂片上估計有核細胞增生度,可受到取材好壞、涂片厚薄等因素影響,不及骨髓活檢可靠。另一種方法是采用骨髓有核細胞計數(定量),主要因培養與實驗檢測方法。
(五)骨髓粒/紅(M/E)及其比例:
將骨髓內粒、紅系各階段的比例分別相加,以紅系為分母數,粒系為分子數,兩者之比即M/E。M/E正常范圍:1.5~5:1,高于正常范圍高界為M/E增高,顯示粒系增生顯著;低于正常范圍低界為M/E減低,顯示紅系增生顯著;而M/E在正常范圍之內,也不能排除骨髓的病變。此外,髓系白血病的混合型和全髓性白血病M6、M4、CMML,M/E不能表達病變細胞與紅系比值時,可用M/E 、Mo/E、MK/E、 M+Mo/E、 M+Mo+Mk/E、 M+MK/E、 Mo+MK/E的各類細胞/ E的比值表示法。
二、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步驟、注意事項及檢查報告書寫內容
在鏡檢前先復習患者病歷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臨床診斷、送檢目的與要求,進行初步分析,考慮須探索問題,在觀察形態學過程時要思索這些問題。
(一)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步驟及注意事項
1.外周血涂片檢查步驟:
(1)肉眼觀察:涂片面膜大小、厚薄是否適中,染色好壞。
(2)低倍鏡觀察全貌:
①涂片及染色好壞;
②了解白細胞數(可大體校對WBC直接計數是否正確);
③了解白細胞大致分布及其各階段大致比例,特別要注意由于涂片過力,把WBC及成熟粒細胞大多推于片尾部位,造成分類比值誤差。片尾有無異常細胞?
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細胞鏡檢區域。
(3)油鏡觀察:進行WBC分類計數,觀察細胞形態、比例、有無巨大或異常細胞。
①血涂片對WBC總數準確性估計:從低倍及油鏡中估計WBC數及其分布。一般區分WBC數幾個等級(油鏡視野中WBC密度、分散無重疊)。參見WBC形態診斷技巧節段。
②白細胞分類計數:血中主要兩大比例的中性成熟粒細胞與淋巴細胞及其他小比例細胞是否屬正常范圍及形態有無異常。
③注意片尾端有無巨大或出現不成熟或異常細胞(如中晚幼粒、中晚幼紅細胞、異常淋巴細胞、吞噬細胞、腫瘤細胞等)。
④紅細胞形態(群體、個體)、排列(重疊、緡錢狀)。
⑤血小板數量、形態及聚集性。
⑥寄生蟲。
2.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1)涂片肉眼觀察:
制備好的涂片未染色及染色后都須先用肉眼觀察: ①確定標本的取材、涂片是否合格,涂膜面厚薄,有無脂肪珠及骨髓小粒; ②某些血液病患者未染色骨髓涂片特點可作為診斷參數指標: 如某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涂片膜面可見甚多或呈現一片脂肪珠;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則涂膜短,不易推成薄膜,色澤似紅磚; 白血病的涂膜呈現一片均一淡灰乳白粒狀排列,如若經染色后,看已顯深黃色,提示有核細胞增生顯著。
(2)低倍鏡觀察:觀察標本全貌概況。
①取材、涂片、染色的好壞:染色是識別細胞形態的重要標記工序,染色的優劣與染料、緩沖液的質量及其比例、染色時間和手法有重大關系。骨髓涂片不宜一次全部染色,應先染3~5張,其余可做細胞化學染色用。
②有核細胞多少(判定增生度)及其分布,粒/紅及各階段比例的初步印象。
③觀察后提示計數個/片(面積)及形態分類。
④尋找異常細胞如轉移瘤細胞等。
⑤選擇油鏡檢查區域,要求代表此次涂片細胞基本情況,有核細胞多,分布均勻,形態舒展、清晰可辯認。
(3)油鏡觀察:
觀察細胞形態及進行有核細胞分類計數,一般油鏡觀察區域在涂片面的體尾部,分類計數時鏡頭上下壓邊移動,驗證低倍鏡所得初步印象。
①骨髓有核細胞分類計數:換算百分率(%)及各系(粒、紅)所占百分比和M/E比例。
②粒系所占%及各階段比例,核移向(左移、右移)及形態異常改變。
③紅系所占%及各階段比例、形態有無異常(巨幼變、類巨幼變及雙核、多核、核分裂等核殘余物)、多嗜性紅細胞多少、成熟紅細胞形態及排列等改變。
④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有無量與質(形態異常、不成熟階段)的病理改變。
⑤巨核系數量個/片(面積)、分類及產血小板巨核細胞所占比例、病理性巨核細胞(巨大異常巨核、亞小型、小型、微型巨核),要計數1000個有核細胞過程中所見多少病理性小型、微型及亞小型巨核細胞。血小板數與質(形態、大小、聚集性等)改變。
⑥其他非造血支架細胞的觀察:這類細胞種類繁多,數量少,都在涂片尾部或邊緣處。在分類計數中可能比實際為低,此類細胞在涂片中反映,對于診斷與鑒別診斷有一定輔助意義。
⑦異常細胞如轉移瘤細胞、高雪氏細胞、N-P細胞、惡組細胞等。
(二)血細胞形態檢查報告書寫內容
1.骨髓涂片檢查報告內容:
(1)先將有核細胞分類計數相加等于100,粒系、紅系所占%和M/E填入分類欄內。
(2)說明取材、涂片及染色情況:
(3)按下列提綱程度書寫報告內容:
①確定骨髓增生度及主要成分,一般可用M/E表示,其他系細胞占據時可用文字說明;
②說明主要病變的特征;
③粒系:增生情況,占%,各階段比例,核移向(左移、右移)形態發育與異常改變,還要注意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情況;
④紅系:增生情況,占%,各階段比例,形態有無異常(如類巨幼變、巨幼變、核殘余物、雙核、多核等)、成熟紅細胞形態。
⑤淋巴及單核細胞:在正常情況下,均不在骨髓內發育生成。多為隨血液微循環流入骨髓中,一般情況可加描述。只有其數量明顯增多或出現不成熟者及形態異常時應加描述。
⑥巨核系數量、分類及產血小板情況、形態有無異常,特別出現病理性巨核細胞(巨大型、亞小型、小型、微型)或血小板有關的疾病時,應將巨核系及血小板作為重點觀察。
⑦漿細胞數量與形態,有無不成熟或病理性漿細胞。
⑧造血與非造血細胞島及非造血支架細胞增生情況。
⑨注意涂片中有無巨大異型及腫瘤細胞等。
⑩寄生蟲。
2.外周血涂片報告內容:
(1)WBC數及主要成分(即分類比例)。
(2)各類細胞比例及形態是否正常。
(3)有無不成熟白細胞、有核紅細胞及異常細胞情況。
(4)成熟紅細胞形態(包括個體與群體、大小形態、異形)、色素狀態(中心淡染、低色素、高色素、核殘余物、多嗜性RBC)及排列等情況。
(5)血小板數、形態、聚集性。
(6)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