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秘魯亞馬孫地區常見野生魚類的新研究表明,如果魚類生物多樣性持續喪失,那里的人們可能會遭受嚴重的營養短缺,水產養殖和其他替代品的使用也可能無法彌補。這項研究日前發表于《科學進展》。
論文作者研究了洛雷托大區,那里80萬居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至少吃一次魚,平均每年52公斤。這不僅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且含有脂肪酸和包括鐵、鋅和鈣在內的必需微量礦物。不幸的是,這還不夠;所有兒童中有1/4營養不良或發育遲緩,1/5以上育齡婦女缺鐵。
亞馬孫漁業長期以來是當地居民的支柱,但對其造成威脅的來源很多:新的水電站大壩阻撓大型洄游魚類;森林砍伐導致河流的土壤侵蝕;礦物有毒徑流;而漁民本身為努力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而過度剝削。在洛雷托,漁獲量正在停滯;一些大型遷徙物種已經在減少,而另一些物種即將經歷這一過程。
該研究合著者、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環境可持續研究中心主任Shahid Naeem說:“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因此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營養充足的關鍵。如果魚類減少,飲食的質量就會下降。”
為了研究該地區的魚類,論文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博士Sebastian Heilpern多次在零售市場購買當地居民的主要食物物種,最終獲得60多種中的56種。隨后在實驗室對每一種進行蛋白質、脂肪酸和微量礦物質的分析。研究人員繪制出每種物種的營養價值,以對比其在各種持續環境退化情景下的存活可能性。由此,他們說明隨著不同物種的退出,人們未來的飲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總的來說,近年來捕獲的魚類生物量保持穩定。然而,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大型遷徙物種所占比例正在縮小。隨著它們的消失,較小的本地物種所將取而代之。大多數魚的蛋白質含量差不多,所以這并沒有影響蛋白質的供應。
而且,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小魚實際上含有更高水平的歐米伽-3脂肪酸,因此它們的“接管”實際上可能會增加這些營養供應。另一方面,他們說,隨著物種組成更多地依賴于較小的魚類,鐵、鋅的供應已經下降,并將繼續下降。
Heilpern解釋說:“有些在上升,有些在下降。但這種情況只能持續到一定程度。”當其他物種減少時,究竟哪些物種會填補剩下的空白很難預測,但研究人員預測,捕獲的總營養價值將在60種食物物種中的40種變得稀缺或滅絕時急劇下降。”
一個可能的解決辦法是:當野生食物減少,人們越來越多地轉向農場養雞和水產養殖。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也在破壞人類的營養。
研究人員觀察到,從2010年到2016年,洛雷托大區的雞肉產量增長了約3/4,水產養殖幾乎翻了一番。但是在分析養殖動物的營養價值時,他們卻發現其提供的營養通常比各種各樣的野生魚差。
特別是,轉向養雞和水產養殖可能會加劇該地區本已嚴重的缺鐵狀況,并限制必需脂肪酸的供應。他們表示,因為沒有一個物種能夠提供所有關鍵的營養,所以需要物種多樣性來維持營養充足的飲食。
除此之外,養雞和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壓力遠遠大于漁業。Heilpern說,除了鼓勵砍伐森林為動物生產飼料外,畜牧業還會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并將肥料和其他污染物引入附近水域。
這項研究的意義遠遠超出亞馬孫。全球約20億人依賴非種植食品;僅內陸漁業,就有大約6000萬人從業,為2億人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還因為全球河流、湖泊以及陸地上收獲野生食品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正在下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其中專門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
9月21日—23日,第十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保護研討會舉辦。本次研討會共設13場專題報告會和1場期刊交流會,共計155個報告,收錄摘要188篇。專題報告會聚焦“生物多樣性”主題,設有生物多樣性起源......
冰前湖與冰川末端相連,是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響應的信息載體。冰前湖因低溫、貧營養和強輻射等特性而少有高等生物存活,但在這樣的環境中卻棲息著大量微生物。近半個世紀以來,氣候變暖和冰川加速消融正在改變冰......
進入9月,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迎來秋捕的黃金季節,湖面上人歡魚躍,盡顯豐收景象。在位于新疆博湖縣境內的博斯騰湖的湖面上,漁工們正忙著拉網捕魚、分揀、裝運,一派繁忙。新疆博湖縣農貿市場商戶林......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地下溶洞采集魚類樣本時,發現了一種白色盲魚,基于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結果,確認該魚類為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龍州中華喀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