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作為臨床醫生的“眼睛”,出具一份準確、有效、及時的檢驗報告對臨床診斷至關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避免不了各種原因導致檢驗結果與臨床癥狀不相符的情況。而如果報告此類結果,不僅會對臨床醫生的診斷造成干擾,引起臨床醫生的不滿,同樣,患者也會懷疑醫院的診斷水平,影響患者就醫依從性。
當遇到這類問題,只是重做一次或者一句“結果僅對本次送檢標本負責”都不是檢驗人該有的態度!系統性的排查、發現并解決問題才能體現檢驗人的價值。本文筆者為大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排除儀器問題
檢測系統的排查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質控是否在控
首先考慮室內質控是否在控,室內質控反映儀器當下的使用情況是否處于合格狀態,尤為重要。
操作是否得當
其次,實驗室儀器都不可避免有人員參與部分,因此是否存在儀器操作失誤也應當進行排查。
儀器運行是否正常
同樣,儀器是否正常運行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如果異常情況多次重復出現,例如結果普遍偏高或偏低,則考慮檢測系統性能是否合格,或者是該項目參考區間是否合適。如果是單個檢測結果異常,建議更換檢測系統復查。
第二步,排除血液樣本因素
除了檢測系統的問題,樣本自身因素也可能導致檢測結果不符。例如,要求空腹采血的,先確認患者是否空腹,某些項目在檢測前需靜止采樣;劇烈運動會對血清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如血清鉀(K+)減低8%,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上升41%,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LDH)也有明顯變化;患者的精神狀態如精神緊張、劇痛、極度恐懼均可使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增高;此外,是否服用藥物也會對某些檢測項目造成影響。[1]血液樣本的干擾因素非常多,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第三步,排除人為操作誤差
在某場學術交流會上,曾聽一名檢驗科老師說,上夜班時竟把一名患者血型輸錯了,化驗單上赫然出現“P型”,引起不小的誤會。原本是“O型”血液,因為上夜班注意力可能稍微不集中,輸錯字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只是一個人為操作失誤的簡單例子。檢驗科比較容易因人為操作引起的檢驗結果不符的情況,還包括凝血篩查試驗,在采血時如果受到肝素污染,可能導致TT升高。[2]
第四步,排除試劑原因
在血常規檢查當中,不同的抗凝劑會對血細胞各參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若使用EDTA-K2作為抗凝劑,可避免影響血細胞的形態與大小。并且抗凝劑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血小板的計數結果。[3]除此之外,試劑過期,或使用保存不當的試劑,均可能引起檢驗結果的異常。
第五步,及時與臨床溝通
排除檢測系統、實驗條件、樣本因素、操作誤差、試劑因素之后,需及時與臨床進行溝通,結合臨床檢查進一步篩查原因。
隨著現代檢驗醫學的發展,檢驗與臨床的溝通也顯得尤為重要。日常工作中,一旦臨床科室發現化驗單跟臨床嚴重不符,往往會先懷疑檢驗科的工作質量。只有對異常檢驗結果進行排查后,及時與臨床溝通,方可避免誤診漏診。
溝通,可消除檢驗與臨床的不理解,是確保檢驗質量的重要環節。
但是,由于不同科室工作內容不同,往往導致在溝通上缺乏共鳴,所以如何有效地與臨床溝通也是檢驗人員的一門必修課。檢驗人員通過熟練掌握檢測項目的臨床應用、方法原理和臨床意義、影響因素、參考區間等知識,才能更好地與臨床溝通時充分闡明檢測結果對臨床的參考意義。【4-5】而臨床醫師根據檢驗結果,要結合所收集的詳細完整的病史,進行系統體格檢查及分析,只有當檢驗與臨床配合,提供客觀依據,提高檢驗質量,才能對患者做出最合理的診斷。
第六步,科研設計
目前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擁有大量研究信息的檢驗醫師在科學研究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對于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的案例,排除以上因素之外,可進行文獻檢索,查閱是否已有類似案例的記載。以HCG檢測出現假陽性為例,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此類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相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鉤狀效應引起。鉤狀效應具有不可預見性,而同步稀釋測定是減少鉤狀效應發生最簡便的直接方法。【6】
如若尚無文獻記載,檢驗醫師可以利用豐富的實驗樣本資源以及檢測技術的優勢,建立相關的臨床科研。對于經典案例,檢驗科可進行科研設計,為檢驗醫學提供寶貴的參考信息。
第七步,結果討論
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充分掌握證據,對結果進行最后討論。關于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的典型案例,仍需對科室人員進行培訓,以便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以最專業的方式解決。
綜上所述,當遇到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相符的情況,解決的思路可形成標準化流程。
參考文獻:
1.司淑萍.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1):2673-2688.
2.郭夢妮等.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患者凝血篩查試驗異常原因的分析[J]. 血栓與止血學,2016,22(5):486-490.
3.黃萍.導致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驗結果不準確的原因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5):185-186.
4.周瓊仙.實施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有效溝通提高臨床檢驗質量[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9):2415-2432.
5.馬硝惟等.建立以檢驗醫師為核心的臨床溝通制度[J].檢驗醫學,2015,1(30):64-67.
6.王霞等.化學發光檢測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鉤狀效應1例報道[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34):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