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冬季的到來,新一輪新冠疫情的爆發可能性不斷增加。
新型冠狀病毒的大規模社區人群篩查作為國內應付近期不斷爆發的小規模疫情的主要手段,從五月初的武漢社區人群篩查開始,到目前的新疆喀什地區人群篩查,新型冠狀病毒的混合樣本核酸檢測已經成為有效提升社區人群核酸篩查檢測的常規手段。
為了規范核酸混合樣本檢測的實際操作,國家衛健委在7月21日和8月17日相繼出臺了《新冠病毒核酸篩查稀釋混樣檢測技術指引》和《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范》。
但是新冠疫情自爆發以來,已經有9個多月,醫學領域尤其是檢驗界在新冠核酸檢測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巨大的,以新疆醫科大學舉例,烏魯木齊疫情期間,傾整個大學及七所附屬醫院之力,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核酸檢測中心,上百臺的核酸提取儀和擴增儀的硬件設備在國內都是頂級配置,數百人的專業檢測隊伍同樣也是在疫情中得到了鍛煉,經受住了考驗,日均數十萬管的檢測能力已經得到有效驗證。
但是烏魯木齊疫情和疏附縣疫情期間,筆者每次走進實驗室,看著數十名隊友們為了完成數萬管的混采標本,一遍遍的穿脫繁瑣的防護裝備,實驗室不吃不喝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后勤和院感人員為了配合檢測工作,不分晝夜的垃圾消殺時,一個疑問就不得不被提出,在各種檢驗儀器都高度自動化的今天,為什么這種對檢驗實驗室工作人員有高度風險的工作,竟然還需要從加樣到核酸提取,到PCR擴增,每一次操作都要手工完成,新冠核酸檢測尤其是應付大規模社區篩查混合樣本檢測的自動化檢測平臺何時能研發出來。
查閱了相關資料,并溝通了一些檢驗同行,發現確實存在一些新冠核酸自動化檢測技術平臺,有的平臺號稱能每天檢測數千管的檢測量,但是目前依舊很少有醫院引進這些檢測平臺。而針對新冠核酸混合樣本檢測的平臺更是罕有報道。筆者認為缺乏這樣的自動化檢測平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對于新冠核酸檢測,由于市場需求量大,國家藥監局批準的各個檢測試劑廠家把重心集中在試劑盒的大規模生產方面,缺乏有效的動力和精力去完成檢測系統的自動化升級改造。很多廠家為了滿足從縣級醫院到省級醫院不同層次醫院的需求,僅僅套牌推出了對應的PCR儀,而沒有進一步的自動化檢測系統升級的計劃。畢竟不遇到短時間內高達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大規模社區混合采樣篩查的檢測樣本量情況下,現有的檢測模式還勉強可以應付應檢盡檢和愿檢盡檢人群。
2、國家的政策沒有重點扶持核酸的自動化檢測,筆者搜索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相關研發課題支撐項目,沒有發現有關核酸自動化檢測的項目。目前的研發重點主要側重于如何用新型技術縮短檢測時間,縮短檢測步驟等。但是這些新型技術實際上由于和臨床檢驗實驗室的技術現狀有很大差別,導致很難迅速進入臨床檢測。而基于目前臨床檢驗實驗室的核酸檢測技術自動化檢測平臺的建立在筆者看來應該是提高檢測速度和降低檢測人力物力成本的最好選擇。
3、混合樣本核酸檢測自動化檢測平臺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參考已有的為數不多的新冠核酸自動化檢測平臺,可以發現樣本的采集與加樣是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為了更好的適應自動化檢測,新冠核酸混合樣本的檢測需要完成自動化混勻和病毒保存液的閉管加樣,前者容易實現,后者則需要專業的采樣管設計,以方便閉管加樣操作。其次是核酸提取試劑的選擇,一步法進行提取肯定方便自動化檢測,但是如何提升一步法的提取效率,進而達到和常用磁珠法的提取效率相當的水平同樣需要解決。或者建立能夠實現從加樣到磁珠法提取的自動化平臺也值得選擇嘗試。
總之,希望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各新冠核酸檢測相關廠家能夠重視自動化檢測,為了滿足社區篩查混合采樣檢測的需求,切實推出基于目前臨床檢驗實驗室檢測技術的自動化檢測平臺;同時,廣大投身于新冠核酸檢測尤其是新冠核酸混合樣本檢測的工作人員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發明出能夠應用于自動化檢測的混合樣本采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