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輸血也可引起不良反應,有時甚至非常嚴重,帶來了一定危險性。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中或輸血后,受血者發生了用原來的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或體征。輸血不良反應按發生的時間分即發型和遲發型,即輸血時或輸后24小時內發生的和輸后幾天至幾十天發生的。 一、過敏性反應和蕁麻疹 輸血后可發生輕重不一的過敏反應,輕者只出現單純的蕁麻疹;中型為過敏性反應;重度可發生過敏性休克和死亡。這些反應屬于血漿蛋白免疫性反應,即抗原抗體反應。 1、原因: (1)IgA抗體:有些受血者缺乏IgA,當輸血或其他刺激后產生抗IgA抗體(可不一定有輸血或妊娠史),當輸入相應IgA時便發生IgA的抗原抗體反應。 (2)過敏體質:對普通變應原(如花粉、塵埃等)敏感的人,易發生中度至嚴重蕁麻疹,這可能由于IgE抗特應性變應原所致。 (3)被動獲得性抗體:獻血者的抗體(如青霉素)通過輸血傳給受血者,當受血者接觸相應抗原時可發生過敏反應。 (4)低丙種球蛋白血癥:此種患者當注射免疫球蛋白時易發生過敏反應。 2、癥狀和體征 (1)輕度:痛癢、局部紅斑、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和關節痛。血液中嗜酸性細胞增多。 (2)重度:支氣管痙攣,發紺、呼吸困難、肺部有喘鳴、脈快、低血壓、胸骨下痛、胸部壓迫感、休克、喉頭水腫以至窒息。有的患者易伴有發熱、寒戰、咳嗽、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癥狀。 二、發熱反應 在輸血期間或輸后1-2小時內體溫升高1攝氏度以上并有發熱癥狀者。 1、原因 (1)熱原:熱原是由細菌和不潔物產生的,如蛋白質、死細菌及細菌產物。 (2)免疫反應:多次輸血或妊娠后受血者產生白細胞抗體(也可以是血小板或血漿蛋白抗體),當再次輸入血細胞(也可是全血)時可產生抗原一抗體反應,激活補體,進一步引起白細胞溶解,而釋放熱原。 2、癥狀和體征 常表現為畏寒、寒戰、發熱、出汗,體溫可達38-41攝氏度。反應出現的時間不盡相同,一般在輸血開始后15-120分鐘內發生,當患者白細胞凝集素效價高時,可在開始輸血5分鐘就出現面潮紅、熱感,輸血后1小時出現高熱。某些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皮膚潮紅、心悸、心動過速和頭痛,反應持續30分鐘至數小時后完全消退。 三、溶血性輸血反應 溶血性輸血反應是輸血后紅細胞受到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有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和遲發型溶血性輸血反應之分。 1、原因 (1)免疫性溶血反應:一、ABO血型不合:抗體為IgM抗體,為天然完全抗體,主要是血管內溶血。二、Rh血型不合:抗體為IgG抗體,為免疫性不完全抗體,主要是血管外溶血。三、其他血型系統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如MNSs、Lewis、Kell、Di等等,發生的溶血有血管內或血管外溶血。四、獻血者間血型不合:見于大量輸血或短期內輸入多個獻血員的血。 (2)非免疫性溶血反應:此類反應較少見,包括低滲液體輸注;冰凍、過熱或機械操作作破壞紅細胞;某些藥物的混入;獻血或受血者紅細胞有缺損(如某些紅細胞缺陷性疾病) 2、癥狀和體征 (1)這類反應多半在輸血過程初期,輸入數十亳升后發病,表現為寒戰、面潮紅、呼吸困難、低血壓、創面滲血,出現血紅蛋白尿,尿少,尿閉以至發展成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常于反應后1-2周變得明顯)。 (2)患者可突發休克,可發生廣泛滲血及凝血障礙而一步引起DIC。 (3)遲發性溶血反應:主要屬于血管外溶血。常見于Rh血型不合,偶見于其他血型系。在經產婦或有輸血史者,輸血后數天或周發生原因不的發熱、貧血、黃疸,癥狀輕微,網織紅細胞增多,球形紅細胞增多,結體球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腫大,血紅蛋白尿少見。 四、細菌污染的反應 在現代設備和技術條件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血液不受細菌污染,但實際上,由于各種原因,細菌污染仍然或多或少地發生。 1、原因 (1)血袋、采輸血器具消毒不嚴、破損。 (2)開放式采血和制備血液成分、輸血。 (3)獻血者皮膚消毒不嚴,采血部位有化膿病灶。 (4)血液保存、管理不嚴。 2、癥狀和體征 輕者以發熱為主。重者于輸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極度不安,發生劇烈寒戰、高熱、大汗,惡心、嘔吐、呼吸困難、干咳、發紺、面部潮紅,皮膚粘膜出血,腹痛、腹瀉,血壓下降、脈細弱等,嚴重者可發生休克、DIC和急腎衰而死亡。可發生血紅蛋白尿和肺部并發癥。 一般情況下,高熱休克和皮膚充血是常見特征。休克為溫暖型,皮膚潮紅而干燥。體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壓下降和創而滲血,而無寒戰與發熱。 五、循環系統負荷過重 大量輸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時,輸血可致心衰、肺水腫,嚴重者則可在數分鐘內死亡。這是由于輸血過多過快、超過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 1、原因 (1)老年心功能較差、兒童血容量少,這都不能耐受大量輸血。 (2)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慢性嚴重貧血者。 (3)大量快速輸血輸液,或輸注高濃度白蛋白(20-25%)而引起大量組織間隙水分進入血管內,引起心臟負擔過重。 (4)血漿膠體壓下降(如低蛋白血癥)或肺血管滲透性增加(如大面積肺炎)時輸入量雖不多,但只要血管內壓升高,即易引起肺水腫。 2、癥狀 早期的信號是全身靜脈壓升高,伴肺血管內血量增加和肺少量減少。輸血中或輸血后1小時內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變弱、脈搏微弱、呼吸困難、胸緊、頭痛、頭脹,發紺、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時頸靜脈怒張、肺部出現濕性羅音,可發生心房顫或心房撲動,嚴重可于數分鐘內死亡。臨床癥狀加上收縮壓迅速增加6.7kPa以上時,可作此診斷。 六、高血鉀 全血和紅細胞在保存期間,隨著庫存時間的增長,其血漿中的鉀含量也逐漸增多,這是由于紅細胞中K+的外溢,大量輸血可引起鉀中毒,患者血漿中鉀濃度達到8毫摩爾/L時,可引起心電圖顯著改變,約為10毫摩爾/L時,可認為是即刻死亡的原因。 七、枸櫞酸鹽中毒 臨床輸血中的血液大多數是用ACD或CPD抗凝,當大量輸血或換血時,血漿中的枸櫞酸鹽鹽很容易達到中毒水平(約1g/L),這是由于過量的枸櫞酸鹽同血鈣結合成整合物,而引起低血鈣。 八、氨血癥與酸堿失衡 隨著血液貯存時間的增長,血中氨的濃度將逐漸增加,貯存到3周的血中氨的濃度可約等于新鮮血中氨濃度的8-9倍,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應給大量貯存血。 臨床醫師在考慮輸血或輸成分血時,應權衡對患者的利弊,在患者具有明確適應證,并考慮到輸血的價值大于可能的危險性和采用必要的預防措施時,才能決定輸血;檢驗科和輸血科(或血庫)人員應做好實驗室檢查;護理人員應格執行各種操作規程,做好觀察和護理工作,以減少或避免輸血治療的危險性。 |
ABO和Rh血型系統都匹配,為什么有時卻會輸血失敗?這是一個50年未解的謎團。研究人員新發現的稀有血型。圖片來源:美國《大眾機械》雜志早在1972年,一名孕婦的血液樣本被采集后,醫生驚奇地發現她的血液......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報道,研究人員首次將在實驗室培養的紅細胞作為輸血試驗的一部分,輸注給另一個人。如果試驗被證明安全有效,人造血細胞或將徹底改變鐮狀細胞和稀有血型等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療。對于某些患有這些疾......
年輕血液能否誘導衰老組織的再生?能否促進衰老器官的“年輕化”?5月24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合作的一項發表于《細胞—干細胞》上的研究證實,上述想法并非“無稽之談”。研究者通過構......
在臨床輸血治療中,經常發現有些患者在輸注中或輸注后體溫上升、輸注后感染病毒、或者發生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供者的白細胞在作怪。盡管成分輸血明顯提高了輸血療效,但并未改變異體輸血的本質屬性。......
不規則抗體的檢測與臨床輸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密切相關。隨著輸血技術的發展,不規則抗體的檢測方法不斷豐富、檢測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不規則抗體被發現。因此,輸血技術人員有必要深入了解不規則抗體的重要性。......
流言: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父母和孩子為了挽救彼此的生命建議醫生抽自己的血輸給對方的情節,可這樣感人的橋段最近被認為是錯誤的。有網友稱:直系親屬間輸血會引起輸血并發癥,一旦發生幾乎無法挽救。真相:......
2009年,美國加州的一家大型醫院尋求壓縮成本的方法。當年,斯坦福醫院和門診部購買了680萬美元的血液用于輸血治療。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內科醫生應當時常放棄這一治療手段。因此,從2010年7月起,每......
目前,用于生命救援輸血的所有血液供應都來自于人體捐獻。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在實驗中誘導干細胞產生紅血細胞的方法。英國《衛報》報道稱,這種技術目前仍未獲準應用于人體,但臨床試驗有望在2016~2017年進......
每周一早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醫院”)急診科主管朱嘉理醫生會從香港的家中,坐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到一水之隔的深圳上班。通常,他會在港大醫院待到周末才返回香港。即便人在香港,他的手機仍然24......
據2月26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披露,在一項包括了超過2百萬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如用于打開狹窄冠狀動脈的球囊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患者的分析中,在美國各地的醫院在實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