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多部指南建議使用心肌肌鈣蛋白(cTn)和B型利鈉肽(BNP)/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用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和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鑒別診斷和危險分層,以指導相關治療。鑒于胸痛和胸痛等同癥狀以及胸悶(呼吸困難)是心血管病患者常見癥狀,而現場快速檢測(point-of-care testing,POCT)具有儀器小型化、操作簡單化、結果報告即時化(2~10 min 內提供結果)、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等優勢,本共識優先推薦特異度和靈敏度都較好的 POCT 技術檢測 cTn 和 BNP/NT-proBNP 分別作為懷疑 ACS 和心力衰竭患者在適宜臨床情況下的初診檢測項目。
但 POCT 在快速獲得測試結果、檢驗周轉時間短的情況下,可能會犧牲部分結果的準確性,還存在醫生不規范使用 POCT 和解讀檢測結果以及質量控制與管理等影響結果準確性的因素,甚至有可能導至錯誤的臨床決策,因此對 POCT 也需要加強質量管理。為規范 POCT 技術檢測 cTn 和 BNP/NT-proBNP 在臨床的應用,特編寫該共識。
POCT技術檢測cTn和BNP/NTproBNP的臨床應用
cTn cTnI、cTnT和cTnC三種不同的亞基組成,中cTnI和cTnT是實現心肌細胞收縮功能的組分,乎只在心臟中表達。血液中cTn 水平升高超過正常參考值上限99百分位,且存在動態升高或降低時,考慮存在急性心肌損傷。cTnI有心肌特異性,心臟組織損傷后水平不會升高;而骨骼肌損傷也可能會使cTnT水平升高,臨床解讀需要考慮cTn檢測種類。
盡管cTn水平升高可反映心肌細胞損傷,但心肌蛋白釋放可由多種原因造成,如心肌細胞的正常更新、凋亡、cTn降解產物的細胞釋放、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心肌細胞壞死等。因此,應該針對具體情況解釋cTn測試結果。但無論何種機制,cTn 值出現了動態上升和(或)下降都表明發生了急性心肌損傷,臨床上應注意非冠狀動脈事件的 cTn 升高和其他干擾 cTn 檢測結果的因素。高敏cTn因其較高的敏感度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的POCT設備尚未達到實驗室標準的高敏cTn檢測要求。
BNP 和 NT-proBNP 是利鈉肽家族中反映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血清標志物,與心力衰竭的不良預后有關。血液中利鈉肽水平與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事件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診斷準確率可提高至80%。國內外指南均建議,所有急性呼吸困難和疑似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均應測量血清BNP或NT-proBNP水平,以區分急性心力衰竭與非心臟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難。在緊急情況下,推薦POCT用于疑似心力衰竭患者的排除、診斷、危險分層(圖 2)。對于有發生心力衰竭風險的患者,以利鈉肽生物標記物為基礎的篩查,結合優化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預防左心室功能不全或新發心力衰竭。因此,對于社區中存在心力衰竭的高風險人群,無中心實驗室檢查利鈉肽條件的醫院或診所可考慮應用POCT技術檢測利鈉肽,進行早期心力衰竭篩查和治療。一項納入14項隨機對照試驗(RCT)薈萃分析表明,比常規臨床組,BNP指導的治療組顯著降低了心力衰竭相關的住院風險(RR=0.79)。另一項多臨床中心研究表明,NT-proBNP 指導治療的高危心力衰竭患者組的心血管死亡率為 12%,常規護理組的心血管死亡率為 13%。
POCT技術檢測cTn和BNP/NT-proBNP用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診治
COVID-19主要累及呼吸系統,還可損傷其他各個系統,尤其是心血管系統,以心肌損傷最常見。心肌損傷在COVID-19住院患者中的發病率約為7.2%~40.9%,在重癥和死亡患者中更為常見。COVID-19相關心肌損傷的臨床癥狀并不特異。胸痛可能提示心肌損傷的發生。約13%的心肌損傷患者出現胸痛癥狀,而在無心肌損傷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心肌損傷是COVID-19病情惡化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在院出現了心肌損傷的患者死亡風險是無心肌損傷患者的6.6~26.9倍。老年、合并慢性基礎病的患者更易發生心肌損傷。且一旦發生心肌損傷,有基礎病的患者的死亡率遠高于無基礎病的患者(69.4%vs.37.5%)。
對于COVID-19確診和疑似病例的心肌損傷檢測,由于有可能存在病毒血癥,血液樣本有傳染性,應盡可能減少標本的轉運、接收、分揀和離心等操作,以降低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建議采用體積小巧、靈活可移動的POCT裝備在患者床旁完成快速檢測,如果是微流控技術測試可在單張測試卡上完成,避免交叉和人工干預造成的污染。標本采集和常規的生化血氣等檢查應該遵循最新的COVID-19相關實驗室檢測的生物安全指南,采用三級生物安全防護。
推薦 1、推薦院前急救、急診分診、胸痛中心、重癥監護病房(ICU)、冠心病監護病房(CCU)等處理急危重癥患者的醫療場所常規配備可檢測cTn和BNP/NT-proBNP的POCT設備,并且中心實驗室具備cTn和BNP/NT-proBNP等相關檢測項目。 2、推薦內科、老年科、呼吸科等有可能處理心腦血管疾病急癥的醫療場所配備可檢測cTn和BNP/NT-proBNP的POCT設備,并且中心實驗室具備cTn和BNP/NT-proBNP等相關檢測項目。 3、對于基層診所或社區醫院也建議配備可檢測cTn和BNP/NT-proBNP的POCT設備,若根據病史、心電圖和臨床表現明確為ACS或心力衰竭患者應盡快轉診,對于病史、心電圖和臨床表現不典型但cTn或BNP/NT-proBNP檢測異常的患者也應盡快轉診。 4、POCT技術檢測cTn和BNP/NT-proBNP結果報告應在20min內完成,診斷和鑒別診斷應當結合病史、體檢結果、心電圖、影像學檢查等。 5、POCT技術檢測cTn和BNP/NT-proBNP時推薦使用提供定量結果的POCT檢測設備。 6、由于POCT主要優勢在于即時性,出現陰性結果需要聯合輔助評價措施,并同時采用中心實驗室復查,對于疑似ACS的患者需要進行動態檢測。 7、POCT和實驗室的檢測結果不能直接比較,只有使用相同的檢測平臺和相同的心臟標志物才可比較。 POCT 質量管理
在提供POCT服務時,存在設備維護、人員培訓、與實驗室系統的連接、質量控制與管理等一系列影響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尤其是當操作不規范或質控效果不佳時,POCT結果的準確性會大大降低,從而導至錯誤的臨床決策,因此POCT的質量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實驗室專業人員的支持下,對POCT實施質量管理將會提高測試結果的質量。質量管理應納入院內整體的POCT質量管理體系,建立院級指導性文件和心血管疾病標志物POCT專屬的人、機、物、法、環管理實施細則文件。
對POCT的質量保證包括內部質量控制和外部質量保證。內部質量控制旨在檢測、減少和糾正POCT過程中的偏差,應針對cTn和BNP/NT-proBNP檢測制定各自的POCT內部質控計劃。通常每天可采取濃度已知的分析物作為質控液,至少包括高、低兩個濃度,將POCT結果與預期值范圍進行比較。尤其是在診斷界值附近,應有對應濃度的質控品。外部質量保證旨在保證某院內檢查測試結果的整體質量,外部質量保證在解釋結果一致性方面非常重要,通常結果的差異來源于操作者、設備和地點等因素。每家醫療機構應根據使用的POCT設備和其他因素確定本單位的參考值范圍和臨床診斷界值。對于cTn檢測方法,應在不少于10%的表觀健康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能夠檢測到cTn,并且檢測值等于或高于最低檢測限。
POCT操作人員應做好日常質量控制、質量控制記錄填寫和POCT結果的報告。POCT結果必須與時間、患者信息和消耗品批號一起記錄,從而有利于結果的追溯。胸痛中心POCT從采集到報告結果應在20min以內完成。
推薦 POCT 問題與展望
POCT技術檢測cTn和BNP/NT-proBNP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在初級醫療機構中,部分POCT在臨床結果上的效能被證明與中心實驗室無異,也獲得很高的患者滿意度。但POCT的優勢依賴于POCT的質量管理,在制度上也存在一系列障礙,只有遵循質量管理的實踐指南,才能有效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決策快速提供依據。全球POCT市場預計將從2017年的230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380億美元,主要驅動力來自重癥監護醫學和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醫療領域中POCT使用的增加,因此未來POCT在醫療機構的應用將呈不斷上升趨勢。此外,模型研究表明,重新設計優化POCT流程,充分利用減少的治療周轉時間,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從而達到高的成本效益。遺憾的是,目前缺乏將POCT與中心實驗室進行比較并評估臨床結果的RCT研究,長期的POCT真實臨床結局仍需進一步的研究。未來應規范cTn和BNP/NT-proBNP的POCT在醫療衛生機構的應用,因為確保POCT結果的質量至關重要;還應了解患者和臨床醫生的需求,基于需求再研究新的POCT技術,從而改善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