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對外公布。近日,由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和副研究館員江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中外古生物學家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自貢市富順縣發現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龍足跡。其中,包括一個長僅10.2毫米的微小恐龍足跡,有可能揭示了獸腳類恐龍的早成性或極早成的發育策略。
據了解,本次參與研究的單位有自貢恐龍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德國古爬行及兩棲動物博物館、美國查爾斯頓學院等,相關論文將發表在本期的《歷史生物學》雜志上。
據介紹,1998年7月,富順縣永年鎮五里村村民丁永富、丁永健兄弟為解決家里日常洗菜、洗衣等用水,決定利用自家房屋旁邊的空地開挖一口池塘來蓄水。于是,丁家兄弟將開采出的長條形石塊鋪在池塘四周,當做墊腳石方便大家行走。雖然人們在行走過程中有時也注意到有些巖石表面布滿“雞爪”似的形狀,但是大家并沒有多想。隨著近年來恐龍足跡化石的不斷發現、恐龍足跡研究不斷深入和宣傳報道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人對恐龍足跡化石有了更多認識和了解。
2017年4月,丁永富的女兒丁麗在網上發布了幾張老家池塘旁邊的墊腳石照片,并詢問照片上的“雞爪”是不是恐龍足跡。自貢恐龍博物館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與丁麗取得聯系。同年5月初,自貢恐龍博物館先赴實地進行查看,確認是恐龍足跡無疑。5月中旬,自貢恐龍博物館在與對方協商好以后,將這些恐龍足跡化石征集回自貢恐龍博物館收藏保護并開展研究。
自貢恐龍博物館本次征集的標本有八塊足跡板,為了精確勾勒足跡的輪廓,課題組使用了三維圖片重建,數據分析可視化和三維點云處理軟件制作了三維圖片,在這個過程中,五號巖板上面一個非常微小的足跡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五號巖板約0.35平方米,上面至少有44個三趾型足跡,足跡密度約為120個足跡每平方米。其中一個足跡非常小,它長10.2毫米,寬9.6毫米,有三個明顯的趾頭,其中第三趾最為突出,沒有清楚的趾墊,每趾上都有一個相對較鈍的爪印,該足跡也是目前中國記錄的最小的恐龍足跡。
“作為一種典型的遺跡化石,該恐龍足跡蘊含了豐富的信息,是恐龍當時的動態行為的縮影。恐龍足跡學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判別當時當地動物群的組成,而且這些信息正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骨骼化石的局限性。”相關學者介紹,如果富順微小足跡確實記錄了幼年獸腳類恐龍在生命非常早期所留下的足跡,這很可能表明了一種早成或超早成的發育策略。早成或超早成是主龍類的古老特征之一,已經出現在部分恐龍(如傷齒龍類、反鳥類)及其它脊椎動物(如翼龍類)身上。同時,可以根據恐龍足跡,判斷恐龍當時的運動狀態,如行走、奔跑甚至游泳等。
據悉,自貢市富順發現的足跡組合擴大了該地區下侏羅統地層的恐龍化石記錄,這也是第一次記錄自貢侏羅紀時期微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揭示了獸腳類恐龍的早成性或極早成性,也可能存在微小成年造跡者存在的可能性。大量的蹺腳龍足跡等足跡,表明當時當地獸腳類恐龍的高豐度,這些獸腳類恐龍被證實廣泛分布在侏羅紀早期的四川盆地,該發現對恢復該地區古生態、古地理、古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近日,貴州大學科考人員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再次發現一處恐龍足跡,與2017年在茅臺鎮另一處地點發現的恐龍足跡為同一時期。貴州大學副教授文雪峰表示,通過腳印形狀來看,初步判斷它屬于獸腳類恐龍,屬于侏羅紀......
主流觀點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發了恐龍的滅絕。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最新研究,這場撞擊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海浪高達1英里(約1609米),沖刷了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全楞獸藝術重建圖(成年與幼年)圖片來自SShelley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后最早的大型哺乳動物,生長速度比現代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快一倍,壽命相對更短。這項研究凸顯出這些史前動......
津巴布韋恐龍化石中新發現的恐龍物種Mbiresaurusraathi圖片來自:AndreyAtuchin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發現,最早的恐龍集中在超級大......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