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免疫球蛋白IgA    IgA    參考值:70~400mg/dL

    IgA在可溶性免疫球蛋白中占15%。約有90%的血清IgA以單體形式存在,其余以二聚體和多聚體形式存在。大多數IgA不在血清中,而是以另一種重要形式——分泌性IgA存在于淚液、唾液、消化液和呼吸道分泌液中。

    IgA濃度的下降發生在原發性及繼發性免疫缺陷綜合癥中,蛋白質從腸內流失及通過被燙傷的皮膚而流失也可引起IgA濃度降低。IgA水平的升高與嚴重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關,特別是肝的炎癥過程會使血清IgA水平升高。多種骨髓瘤能產生大量單克隆或多克隆的IgA。    

    免疫球蛋白IgG    IgG    參考值:700~1600mg/dL

    IgG是由血漿細胞產生的一種數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占總免疫球蛋白的75%。它的主要功能是與抗原結合,進一步觸發抗原的分解。

    IgG濃度的下降發生在原發性及繼發性免疫缺陷綜合癥。降低也可能由于蛋白質從腸內流失或通過被燙傷的皮膚而流失所引起的。嚴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IgG濃度上升,如紅斑狼瘡,慢性肝癌,傳染性疾病和膽囊纖維癥等疾病。    

    免疫球蛋白IgM    IgM    參考值:40~230mg/dL

    IgM是一種最早期的免疫球蛋白,是初次接觸抗原后首先合成的免疫球蛋白。在成年人的血清中,占總免疫球蛋白的5%。

    IgM濃度下降發生在原發性及繼發性免疫缺陷綜合癥中,IgM值的減少常見于蛋白質流失性腸道疾病及燒傷。嚴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導致IgM濃度上升。多種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細菌和寄生蟲傳染病、肝臟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膽囊纖維癥可使IgM濃度增加。    

    B因子    BF    參考值:10~40mg/dL

    用于檢測人體血清中B因子(BF)的活性。

    B因子是僅有一條多肽鏈的富含甘氨酸且對熱不穩定的一種β2球蛋白,又稱C3激活劑前體,是補體旁路活化途徑中的一個重要成分。B因子以及其它補體成分的代謝率很高。正常人血漿內的補體每天約有1/2更新。合成率與血漿中補體水平明顯相關,血漿補體值反映了合成和分解之間的平衡。

    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征、急或慢性腎炎、混合結締組織病、急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蕁麻疹、風濕性心臟病等會導致B因子被消耗而降低。各種腫瘤疾病、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急性階段,B因子明顯升高。    

    銅藍蛋白    CP    參考值:23~44mg/dL

    CP是具有酶活性的含銅的α2-糖蛋白。分子為單一多肽鏈,含許多糖側鏈,每分子含6個銅原子,因其能催化亞鐵離子氧化成高鐵離子,又稱為亞鐵氧化酶。它是生物源胺類氧化酶及銅的載體。

    從食物中攝入的銅大部分在肝內與CP結合,30%~80%經由膽汁排出。血清中的銅95%與CP結合,僅5%與白蛋白呈疏松結合,后者可與銅試劑反應。每日攝入銅自尿中排出不到1%。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由于體內銅代謝障礙所致,血清CP含量降低。

    CP也是一種急性反應期蛋白,感染炎癥時增高。在炎癥或感染受控制后,可導致一過性的低水平。

    血清中CP含量降低見于腎病綜合癥、嚴重肝病;增高見于半數以上的肝癌、膽石癥、腫瘤引起的膽道阻塞、妊娠后3個月及口服避孕藥者。    

    鐵蛋白    Fet    參考值:男20~300 ng/mL;女10~120 ng/mL

    用于檢測血清中的鐵蛋白的含量。

    在臨床上,血液Fet含量測定是檢查人體內鐵儲存的含量的一個很好的指標,可以指示人體內鐵離子的缺乏狀態和使用鐵治療的狀況。

    堿性鐵蛋白與鐵的長期鐵儲藏量有關,存在于肝臟、脾臟、骨髓中;酸性的鐵蛋白主要存在于心肌和胎盤,與惡性腫瘤和心肌疾病相關。

    鐵蛋白測定以300ng/mL為正常上限,某些腫瘤常常升高且大于此值,常見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結腸癌、肝癌和前列腺癌。

    檢測鐵蛋白對肝臟轉移性腫瘤有診斷價值,76%的肝轉移病人的鐵蛋白含量高于300ng/mL,與AFP聯合檢測,尤其是AFP正常的肝癌患者,可提高診斷率。

    鐵蛋白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細胞壞死、紅細胞生成受阻斷或腫瘤組織中合成增多所致。    

    免疫球蛋白E    lgE    參考值:≤358IU/mL

    用于檢測人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

    IgE 是由兩條輕鏈和兩條重鏈組成的對熱極不穩定的一種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是由鼻咽、扁桃體、支氣管、胃腸粘膜等處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是介導I型變態反應的主要抗體,最明顯的基本生物學特性是親同種細胞性。

    在5種免疫球蛋白中,IgE半衰期最短,并且具有最高的分解率和最低的合成率,因此血清中含量最低,通常男性略高于女性,過敏體質或超敏患者,血清中IgE明顯高于正常人,外源性哮喘患者較正常人高數倍,故IgE在血清中含量過高,常提示遺傳過敏體質,或I型變態反應的存在。

    血清中IgE含量的升高分為單純性升高和多種型升高。單純性升高,一般是由于IgE型多發性骨髓瘤所致。多種型升高是由于特異反應性疾病(特異反應性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特異反應性皮炎、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寄生蟲感染、T細胞功能不全癥(高IgE綜合征、濕疹血小板減少多次感染綜合征、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征、選擇性IgA缺乏癥、重癥復合免疫功能缺陷)、軟組織嗜酸性肉芽腫(木村病),Hodgkig病(霍奇金病),急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風濕性關節炎,川崎病,小兒腹瀉等疾病所致。

    血清中IgE含量減少一般由多發性骨髓瘤(IgE型除外)、低或無γ-球蛋白癥(原發性或繼發性)、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重癥復合性免疫功能缺陷、慢性副鼻竇腫瘤、類肉瘤樣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矽肺、石棉肺引起。    

    不飽和鐵結合力    UIBC    參考值:31~51umol/L

    用于檢測人體血清中不飽和鐵結合力(UIBC)的含量。

    UIBC 是血清中沒有與鐵結合的轉鐵蛋白結合鐵的能力,與血清鐵之和稱為總鐵結合力。

    血清總鐵結合力增高:轉鐵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鐵性貧血;轉鐵蛋白釋放增加,如肝細胞壞死。

    血清總鐵結合力降低:轉鐵蛋白丟失,如腎病、尿毒癥等;轉鐵蛋白合成不足,如遺傳性運鐵蛋白缺乏癥。    

    十一、血凝類檢查項目臨床意義(4項)    

    項目名稱    縮寫    臨床意義    

    抗凝血酶III    ATIII    參考值:260mg/L~320mg/L

    用于檢測人體血清中抗凝血酶III(ATIII)的含量。

    ATIII是由肝臟合成的含糖15%且具有一定的耐熱性的一種α2-微球蛋白。它具有分解脂蛋白的作用,對凝血系統中幾乎所有的活性絲氨酸蛋白酶都有抑制作用,在肝素的協同作用下,可以和凝血因子中的IIa、XIIa、XIa、IXa、Xa等結合,抑制這些因子,特別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動脈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其它血栓疾病)、血液疾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胰腺炎、敗血癥導致的休克、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等都會導致ATIII活性下降。

    先天性ATIII缺陷患者中ATIII活性為正常人的30%~60%。往往幼年就易出現血栓,發病常在兒童期。肝臟是ATIII合成的重要器官,因此,肝病時對ATIII影響很大,測定ATIII的活性有診斷價值。    

    纖維蛋白原    Fb    參考值:2.0~4.0g/L

    用于檢測人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Fb)的含量。

    纖維蛋白原是一種多功能血漿球蛋白,在肝臟合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凝血因子I直接參與體內凝血過程。研究發現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有促進心血管病發生的作用。隨著纖維蛋白原檢測技術的發展,對其研究逐漸深入,近年研究表明纖維蛋白原與許多疾病有關,測定纖維蛋白原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

    增高:常見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傳染病、結締組織病、急性腎炎、多發性骨髓瘤、休克、大手術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惡性腫瘤和應急狀態等;降低:常見于先天性低或無FIB血癥、遺傳性FIB異常、DIC、原發性纖溶癥、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等。    

    纖維蛋白溶酶原    Pg    參考值:230~340mg/L

    用于檢測人體血清或血漿中纖維蛋白溶酶原(Pg)的含量。

    纖維蛋白溶酶原是纖溶酶的前體形式,主要生理功能是參與纖溶系統。纖維蛋白溶酶原在血清中處于非活性狀態,可被尿激酶、鏈激酶、胰蛋白酶、凝血酶等物質激活。

    激活后的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它可以水解凝固的纖維蛋白,從而使得沉淀附著于血管壁的纖維蛋白得以逐漸溶解,起到抗凝的作用。

    嚴重創傷、灼傷、外科手術、產科意外、輸血反應等病理情況時,纖溶系統被過度激活,致使大量的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其活力過強,超過了抗纖溶酶的抑制能力,這時就會導致纖溶過度而致出血。纖溶過度也是血管內彌散性凝血的重要特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