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7-13 16:19 原文鏈接: GFP:熒光蛋白的起源

      綠色熒光蛋白(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熒光。GFP的熒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熒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被廣泛地用作分子標記;此外,GFP還被用作砷和一些重金屬的傳感器。

       1962年,下村脩和約翰遜在一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提到從水母中發現了熒光蛋白(GFP),正式開啟了生物發光研究的大門。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因為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螢光蛋白的故事要從53年前講起。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發現水母可以發綠光,但不知其因,未深入研究,錯過了一次獲得諾獎的機會。

       1956年,下村修從海螢體內提取出一種蛋白質,發光亮度比海螢本身強3.7萬倍。因為這項發現,下村修不僅被名古屋大學破例授予博士學位,晉升助理教授,還引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者弗蘭克?約翰遜的強烈興趣,1960年,在約翰遜的邀請下,下村修前往美國。

       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在那篇純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個注腳,說還發現了另一種蛋白,它在陽光下呈綠色、鎢絲下呈黃色、紫外光下發強烈綠色。其后他們仔細研究了其發光特性,從十萬只小水母中純化出5毫克發光蛋白。同時被分離出來的還有另一種“綠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會發出綠色熒光。下村修和約翰遜發表論文,宣告發現“綠色發光蛋白”,這個蛋白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綠色熒光蛋白GFP。

       1969年,哈佛大學的伍迪?哈斯廷和詹姆斯?莫林在研究腔腸動物發光蛋白質特性時再次“發現”了多管水母“綠色蛋白質”,并將其命名為“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即綠色熒光蛋白,簡稱GFP。

       1979年,下村修闡明綠色熒光蛋白發光部分的化學構造。但他當時認為這項發現沒有多大實際應用價值。

       1992年,格拉斯?普拉舍成功地從多管水母的DNA中分離出了GFP基因,并對其進行了復制與測序,為GFP在異源生物體中的表達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普拉舍未能獲得后續的研究經費支持,遺憾地離開了科研領域,但他在離開科研領域前將GFP質粒贈予了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1993年,錢永健開始采用隨機誘變的方式來改組GFP基因,進而篩選出激發峰和熒光強度等都得到優化的GFP衍生物。錢永健團隊先后改造出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以及青色、黃色、紅色等熒光蛋白。

       1994年,Science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馬丁?查爾菲 的論文,成功的在線蟲體內表達了GFP,這篇不足兩頁的論文標志著科學家們打開了用GFP對活細胞進行示蹤研究的大門。

       在此之后,綠色熒光蛋白又被用到了病毒、酵母、植物、小鼠以及人類等各種生物身上——它們前所未有地在生活的狀態下被涂上了顏色。綠色熒光蛋白“照亮了生物學研究的未來”,也擴展了我們的視野。

       熒光蛋白帶來的最典型、也最絢爛的研究莫過于腦虹(Braibow)。2007年,Joshua R. Sanes 和Jeff W. Lichtman主持的一項研究將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熒光色素嵌入老鼠基因組,成功為老鼠的不同細胞涂上不同顏色。三種顏色相互組合,最終展現在顯微鏡下的老鼠腦干組織切片上有近百種顏色標記,如同一道絢爛的彩虹。

    果蠅的腦虹:somewhere over the brainbow~

       這讓我們清楚看到了大腦內不同細胞交織在一起的絕妙畫面,也帶來了更深一層的問題——這些細胞之間,是怎么互相作用的呢?

       在單個神經元細胞中,信息以電信號的形式傳播。隨著信號傳導,細胞膜內外電位逆轉,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鈣離子內流。傳統方法是用電極測量神經細胞上的電位變化,但這種方法缺陷十分明顯,畢竟需要的器材多、能夠觀察的范圍有限。有了熒光蛋白,科學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在熒光蛋白上連接能夠感應電壓或者鈣離子濃度變化的熒光蛋白,那么在神經元參加大腦活動的時候,它就會發出耀眼的閃光。

    使用鈣指示劑,斑馬魚的大腦活動如超新星爆發

       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鈣離子指示劑GCaMP6F熒光蛋白記錄1-2周齡的斑馬魚大腦背側皮層神經元活動,為斑馬魚開發了基于熒光的無創多導睡眠描記術,并使用無偏的全腦活動記錄,在不切開動物或植入電極的情況下觀察其大腦和身體內部的其他活動。

       從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到神經生物學、腫瘤病理學、心腦血管等研究歷程中,熒光蛋白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熒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們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相關文章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新型蛋白質鄰近標記工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趙群團隊與研究員劉宇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超光敏熒光蛋白仿生標簽工具。該工具可在相變蛋白質聚集后的緊實微環境中激活光催化反應活性,實現周圍互作蛋白質的化學鄰近標......

    新型熒光蛋白探針有望在醫療健康等領域發揮作用

    熒光蛋白探針因其本身屬于蛋白,具有比普通化學類熒光探針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時兼具高靈敏度、高特異性、使用方便等優勢,因而在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巨大應用潛力。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劉波教授團隊基于熒光蛋白技術......

    科學家建立基于膜透過熒光蛋白的鄰近細胞標記技術

    1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組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王立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

    基于膜透過熒光蛋白的鄰近細胞標記技術獲進展

    1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組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立新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ionofinte......

    北大團隊:新型熒光探針檢測內源大麻素的時空動態變化

    內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一類脂類神經調質分子,可參與大腦多個腦區的突觸可塑性調節,對情緒、睡眠、食欲等神經活動過程具有調控功能。內源大麻素系統的調控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成癮......

    提升聲學報告基因靈敏度,可深入觀察研究單個細胞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自然·方法》上發表研究介紹,其研制的聲學報告基因(acousticreportergenes)靈敏度提升,能夠對單個細胞進行成像研究。報告基因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通常編碼熒......

    GFP:熒光蛋白的起源

    綠色熒光蛋白(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熒光。GFP的熒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熒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被廣泛......

    GFP:熒光蛋白的起源

    綠色熒光蛋白(簡稱GFP),是一個由約238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熒光。GFP的熒光非常穩定,在激發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熒光素強很多。因此GFP及其變種被廣泛......

    JACS:揭示熒光蛋白光異構化途徑的結構證據

    斯坦福大學StevenG.Boxer課題組揭示了熒光蛋白光異構化途徑,以單個氯鄰位取代的rsEGFP2為模型,通過測得Cl-rsEGFP2晶體結構的順反構型,區分熒光蛋白(GFP)光異構化途徑(OBF......

    JACS:揭示熒光蛋白光異構化途徑的結構證據

    光異構化反應由于其靈敏的感光生物學功能,被廣泛的應用于化工領域,如光學數據儲存、分子轉換。光異構反應中,以雙鍵順反異構化最為常見。共軛體系如綠色熒光蛋白(GFP)雙鍵的異構化有兩種途徑,單鍵翻轉(OB......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