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傾力推出的《數據、計算與人類未來》課程在不久前圓滿結課。作為蘇世民書院行業前沿系列的首門課程,該課程契合了當下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融匯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強大講師與學術合作團隊對于科技的社會角色的獨特理解,書院學生完成了一次深度參與、積極互動、拓展視野的立體式課程學習。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領導力的多元人才,微軟亞洲研究院亦一直在推廣面向多元背景的普及教育。微軟亞洲研究院課程設計者們與書院老師合作規劃課程,盡善盡美,這也是一次面向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實踐計算機普及教育的優質教學嘗試。
課程共建團隊在蘇世民書院會面
在前期準備階段,微軟亞洲研究院學術合作總監馬歆和學術合作主管經理蔣運韞專程探訪書院,開展了針對性的調研工作,為書院學子進行了“量身定制”的課程設計。書院學生背景多元,大多無計算機背景且無編程基礎,因此,選擇哪些課程內容、如何去講授都是難點。
經過細致設計,《數據、計算與人類未來》課程采用梯度式的課程結構,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副院長劉鐵巖、張冬梅、張益肇及首席研發經理鄒欣傾情講授,通過五次精彩的專題演講和學生創意實踐,引導學生們掌握計算的基本概念、歷史、發展趨勢、應用領域,構建信息時代的科技價值觀。
院長洪小文在蘇世民書院達理禮堂授課
第一講是關于科技的概觀,也是面向學生的興趣激發。“在人類的每個行業、每個角落,所有的一切都將因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而發生改變,這是令人振奮的超級機遇”,洪小文博士在第一講中如是說。與此同時,技術的發展也帶來許多隱憂: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威脅到人類本身?洪博士最后以“我們能否構建出一個能完全模擬人類的機器?”為課后問題,希望和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同學們共同探討。
首席研發經理鄒欣在蘇世民書院授課
培養計算思維,是計算機入門的第一步。在課程第二講中,鄒欣將計算機科學與學生思維相結合,通過對數獨運算等數學問題的生動講解,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計算思維。“計算機算法是基于人類生活和工作經驗的人類創造”,鄒欣告訴同學們。
副院長劉鐵巖在蘇世民書院授課
副院長張冬梅在蘇世民書院授課
副院長張益肇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授課
從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再到 AI 應用,張冬梅、劉鐵巖、張益肇三位副院長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經驗,借助有趣、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們體會到了科技相關領域的發展歷史、前沿技術和應用。通過 2004 年弗朗西斯颶風這一案例,張冬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大數據分析的獨特價值。關于機器學習,劉鐵巖沒有選擇艱深的算法與模型,而是向同學們介紹了其應用在多重領域的成功案例,啟發同學們探尋數據驅動方法與人類主觀思考之間的平衡。“通過人工智能(AI)與人類智慧(HI)的強大結合,終將實現超人智慧(Superhuman Intelligence)的超級智能未來“,張益肇說。 “為教育而生,讓天賦自如釋放”,微軟始終堅持推動科技領域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在本課程的教學與師生問答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包容性課堂。90 名來自 30 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選修了本門課程,他們的專業背景十分多樣,涵蓋了文、理、工、醫多個領域,除了計算計算機、數學等專業外,還包括國際政治、公共政策、市場營銷、金融、哲學、生物學、醫學等。在這門獨特的課程中,多元的世界觀、學術興趣、文化理解、思維方式和評判準則相互碰撞,使課堂成為了充滿創造力和開放性的人才社區。
院長洪小文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點評學生海報作品
學生們進行課堂展示
學生們以圓桌形式聆聽副院長張冬梅授課
除了授課,課程設計者希望學生能將所學只是結合自身理解實現應用,期待“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而富有創造力的學習者”。課程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對人類發展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項目,學生們也不負眾望,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文體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創意。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對于科技的看法被重塑,體會到了機器和人類合作的潛在力量。一位修讀該課程學生表示,“小組展示環節中,我們組的想法獲得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專家詳細的評估和建議。作為一名從未接觸過科技創新領域的學生,我學到了許多關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和市場化的知識,讓我的看法更加成熟。”也有同學表示,從行業專家那里學習了科技前沿領域的課程,這幫助他更新了自己“過時的印象和認識”。此外,課程還安排了學生參訪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微軟新視界,有學生感嘆,這是他上過的參與度最高、學習層次最完整的課程。
課程不僅收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積極反饋,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也對課程表示了肯定。重視互動、鼓勵參與,以往單向的課程傳授模式被打破,一種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課堂模式被悄然建構,立體化的課堂框架為書院學子開創了全新的學習視域。未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將繼續與清華大學通力協作,為科技普及教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