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外科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止血技術的發展史。自1908年Pringle首次采用捏壓肝蒂的方法控制肝臟術中出血起,肝臟手術血流控制技術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全肝入肝血流阻斷、半肝入肝血流阻斷、半肝血流完全阻斷、全肝血流阻斷、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等技術。熟悉肝切除術中血流阻斷技術并合理應用,對指導肝臟外科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肝入肝血流阻斷法(Pringle法)
Pringle法簡便有效,在肝臟外科手術中應用最為廣泛,分為持續Pringle法和間斷Pringle法。
1.持續Pringle法:通過采用止血帶或血管夾阻斷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門靜脈和肝動脈,從而阻斷入肝血流,能有效控制肝切除術時來自門靜脈和肝動脈的出血。此法的主要缺點是會導致熱缺血損傷。以往學者們通過犬動物實驗得出的肝臟缺血耐受時限為15~20
min,但這一結論無法簡單地應用于人體手術。我們發現兔的肝臟熱缺血耐受時間可長達1
h,在無慢性肝病的人體肝臟中也得出類似的結論。1994年,有學者報道人肝熱缺血時限可延長至1
h,但是在有慢性肝臟疾病的患者中并發癥發生率高達77.8%。由于未阻斷肝靜脈血流,全肝入肝血流阻斷不能控制來自肝靜脈的反流性出血。另外,在中心靜脈壓較低時,術中有發生空氣栓塞的可能。
2.間斷Pringle法:可對肝臟產生預保護作用并延長缺血耐受時間,總缺血阻斷時間控制在120
min內是安全的。但此法在血流開放時會增加失血量和手術時間。Belghiti等在86例患者中進行了持續Pringle法與間斷Pringle法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間斷Pringle法比持續Pringle法失血量更多,但持續Pringle法患者中,術后肝功能異常者較多,其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這表明間斷Pringle法比持續Pringle法對肝臟的損傷小。由于多數接受肝切除術的患者伴有慢性肝病,一般使用持續Pringle法阻斷20~30
min仍不能完成切除者,應改為間斷Pringle法。
二、全肝血流阻斷法
全肝血流阻斷法由Heaney等于1966年首次提出,并由Huguet等人改進。該法通過阻斷第一肝門、肝上下腔靜脈和肝下下腔靜脈,完全隔離肝臟與體循環。全肝血流阻斷法適用于腫瘤位于或靠近肝靜脈主干或下腔靜脈、下腔靜脈存在癌栓、腫瘤位于中央部的患者。由于該法同時阻斷了入肝和出肝血流,因此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顯著。有10%~20%的患者不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斷法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此時可用全肝血流阻斷聯合靜脈轉流術,即門靜脈插管與左大隱靜脈插管接Y形管,經泵將門靜脈系統及下肢靜脈血泵入左腋靜脈。一般認為常溫下正常肝臟全肝血流阻斷時間在60
min內較安全;而在肝硬化的情況下,Emond等報道安全阻斷時間為(34±13)min。Belghiti等對全肝血流阻斷法與Pringle法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全肝血流阻斷法缺血時間和手術時間長于Pringle法,兩組在術中失血量和輸血量上無明顯差異,全肝血流阻斷法術后腹水發生率和肺部并發癥發生率是Pringle法的2.5倍。
三、半肝入肝血流阻斷法
1987年,Makuuchi等首次報道了半肝入肝血流阻斷法。該法選擇性阻斷病灶一側的半肝入肝動靜脈血流,在切肝時可保留另一半肝臟的正常血流。此法可減少內臟器官充血,在切除肝臟時保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避免余肝的缺血再灌注損傷。由于未阻斷血流的半肝與阻斷側存在交通支,在切肝時斷面仍可能發生較多出血,此乃其不足之處。此法主要用于合并較嚴重肝硬化的大肝癌,或術前估計難度較大,阻斷時間較長者。
半肝入肝血流阻斷同樣可以采用間斷阻斷方式,尤其適用于肝硬化患者,平均總缺血時間可達90 min,最長可達207
min。對正常肝臟行切除術,間斷Pringle法和半肝入肝血流阻斷同樣有效,而對于伴有肝硬化者,由于缺血再灌注損傷更小,半肝入肝血流阻斷更適合。
四、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
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由Smyrniotis于2003年最早命名,該法又被Cherqui稱為保留腔靜脈通暢的全肝血流阻斷法。該法先仔細分離肝左、中、右靜脈,并根據術中需要夾閉一支或聯合夾閉幾支肝靜脈,隨后再夾閉肝蒂。由于整個過程中保持腔靜脈的通暢性,因此該法克服了全肝血流阻斷法在血流動力學上的缺點,也克服了Pringle法血液反流的缺點,并且能夠避免空氣栓塞。Smyrniotis等對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與持續Pringle法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兩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近,而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術中失血量和輸血量低于持續Pringle法,術后肝功能異常的程度亦低于持續Pringle法。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與全肝血流阻斷法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在控制出血上等效,但是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術對肺、肝、腎和胰腺功能影響更小,術后并發癥更少,住院天數更短。因此,對有肝硬化、腎功能損傷的患者更推薦使用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然而,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法對手術的技巧和經驗要求較高。
#p#副標題#e#
五、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法
2006年,我們對全肝血流阻斷法進行了簡化,僅阻斷第一肝門和肝下下腔靜脈。這一改進簡化了操作,并能有效減少肝靜脈反流引起的肝斷面出血。我們對118例肝硬化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患者隨機分成2組,一組采用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法,另一組采用持續Pringle法,結果顯示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法術中失血量少于持續Pringle法,需輸血的例數也較少,而2組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肝功能改變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在肝硬化患者中應用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法比單獨應用持續Pringle法更為安全、有效。
六、不解剖肝門預結扎患側肝臟入肝出肝血流阻斷術
我們于2000年提出了一種不解剖肝門結扎患側肝臟入肝出肝血流的“無血”肝切除技術,即在第一肝門處和第二肝門處經肝實質分別結扎患側肝臟的入肝及出肝血管,這樣就可以在幾乎無血的情況下切除病灶。此法適用于幾種主要的解剖性肝葉切除,
包括肝左外葉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但腫瘤侵犯肝門或位于肝中葉(4、5、6段)者不宜采用;門靜脈有癌栓者,需切開門靜脈將癌栓取出后,再采用此方法切肝。我們對107例行解剖性右肝切除時采用該血流阻斷技術與152例非解剖性右肝切除術的比較結果表明,前者術中平均失血量、輸血量少于非解剖性右肝切除術,術后肝功能也優于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組。這表明不解剖肝門預結扎患側肝臟入肝出肝血流阻斷術是一項安全、出血較少的血流阻斷技術。
七、肝臟懸吊技術
Belghiti于2001年提出用肝臟懸吊技術在原位肝切除時控制肝斷面的出血,其做法是利用長彎血管鉗分離第二、三肝門間的無血管地帶并做一通道,上方從肝中靜脈與肝右靜脈間穿出,再將一牽引帶從通道穿出,牽拉此帶,可方便顯露深部的肝斷面。但是此法需解剖第二肝門,且長彎血管鉗盲穿通道易損傷肝短靜脈導致大出血,故臨床上應用較少。針對這些缺陷,我們提出陳氏肝臟雙懸吊技術,即在肝后下腔靜脈的右側與右腎上腺之間建立肝后間隙的通道,沿這一通道放置2條牽引帶,分別向左右牽拉,肝深部的斷面即較易顯露。此法的優點在于無需分離肝右與肝中靜脈之間的間隙,不容易損傷肝短靜脈,簡單而安全,而且兩根懸吊帶向左右牽拉時不僅可更好地暴露肝深部的斷面,而且有利于控制兩側斷面的出血。我們對65例需右半肝切除的患者采用這項技術,打通隧道時無發生大出血病例,成功率達100%。這表明這項肝臟懸吊技術是方便可行的。
肝切除術中血流阻斷方法眾多,具體選用何種術式,需綜合考慮腫瘤的大小及位置、肝臟基礎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統情況、術者手術經驗及麻醉水平。一般而言,當患者肝功能較好、手術操作時間較短、術者手術經驗不豐富、腫瘤未侵犯肝靜脈主干及下腔靜脈時可采用Pringle法。而對于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細胞癌,或術前估計難度較大、阻斷時間較長者,半肝血流阻斷法由于缺血再灌注損傷較小,較適合使用。患者血流動力學耐受較好、腫瘤位于或靠近肝靜脈主干或下腔靜脈處、下腔靜脈存在癌栓、腫瘤位于中央部等可考慮使用簡化的全肝血流阻斷法或傳統的全肝血流阻斷法。對不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斷者,可選用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對需要行半肝切除者,半肝血流完全阻斷法為最佳選擇。對腫瘤巨大,需行原位半肝切除者,肝臟雙懸吊技術對顯露肝臟深部及控制出血有較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