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09 09:45 原文鏈接: 廣東這5年GDP三級跳污染減少1/4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三角,如今水更清天更藍。

      珠三角聯合治污效果明顯。

      水更清了,天更藍了。最近,在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珠三角,接連傳出兩個喜訊,折射出這片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土地從褐色文明到綠色文明的5年巨變。

      10月31日,珠三角河流中的最大毒瘤“兩河”宣告被馴服――歷經5年整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一行檢查后,高興地宣布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轉”、石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整治目標基本實現。其中淡水河水質綜合污染指數比2008年下降50%以上。

      11月1日,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上半年報告出爐――珠三角空氣質量達標率首次達到九成以上,為2006年報告發布以來最好水平。

      5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決定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5年后,務實的廣東人以實在的治理與顯著的效果交上了答卷:

      在GDP5年三級跳(從3萬億到5萬億)的同時,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截至最新統計的2012年上半年數據與2007年對比,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了26.2%,超過1/4。廣東省主要江河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64.8%提高到了79%,升幅21.9%。

      灰霾減少四成 半數重酸雨城市脫帽

      “沒忍得住向今日迷人的藍天喊聲,‘你好正!’”10月31日,民間組織廣州藍天行動小組在微博上發出如此感慨。

      去年底之前,人們對灰霾元兇PM2.5感到陌生甚至恐懼。大半年之后,出門前先看看PM2.5,已成為環保熱心人士乃至越來越多普通市民的習慣。

      這個變化源于廣東對PM2.5信息公開的首吃“螃蟹”。今年3月,珠三角首批17個站點公布PM2.5等新國標監測指標數據,成為全國第一個公布PM2.5的城市群,今年6月,公開站點增至62個。預計在未來1-2年內,按新國標開展監測的城市將擴展到全省地市。

      敢當“第一”的底氣何在?這源于廣東良好的空氣治理基礎以及清晰的思路。

      珠三角曾被許多人視為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區域。近年來,廣東大力實施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以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為契機,實施珠三角區域空氣污染聯防聯控,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氣象部門統計,2007年,廣東省的灰霾天數平均為75天,到2011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5天,減少四成,為近10年來第三少的年份。而廣州去年的灰霾天數是34天,比2009年大幅度降低60%,灰霾天明顯減少。

      在廣州亞運會期間,廣州環境空氣質量達到2004年以來的最佳水平。2011年,深圳大運會空氣質量創下了該市10年來同期最優,深圳市民將之親切地稱為“大運藍”。

      省環保廳廳長李清說,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大氣環境保護工作,一直在努力改善環境質量,從體制、管理、投入、科技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特別是近年來以珠三角為試驗田,廣東創造性地實施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走出了一條解決區域污染,實施區域聯防聯控的新路子。

      在這期間,廣東創造了6個全國第一:廣東是第一個建立區域性污染防治聯席會議的省份;第一個將區域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寫進地方規章的省份;第一個制定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區域;關停小火電在全國是排第一位的;第一個在全省統一實施機動車環保標志的省份;我們在國Ⅲ油供應方面是全國供應最早、范圍最廣的省份。

      記者翻查歷年的環境狀況公報,從2007年到2012年上半年,我省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42.8%,二氧化氮下降10.7%,可吸入顆粒物下降了25.3%。而雖然前期PM2.5缺乏廣泛監測,但根據美國衛星的監測數據,廣東PM2.5近六年間減少了34%。

      空氣好轉的背后,市民的感受真真切切。“以前下雨,我就不敢上街,擔心淋多了酸雨會禿頭,現在總算放心了”,廣州白領陳小姐放下了心頭大石。2010年,下雨一度是全省最酸的廣州,成功摘下戴了十年的重酸雨區帽子。東莞在2009年就告別重酸雨區。5年間,全省重酸雨城市減少了4個,全省城市酸雨頻率從44.7%下降到了38.2%。

      珠江基本變清 “兩河”整治全面達標

      今年8月,來自廣州、佛山、肇慶、清遠、東莞、中山6城市的2000名“泳士”成功橫渡珠江。環保部門表示,珠江水在2010年實現基本變清之后,水質仍在逐年好轉。

      自2006年廣州市恢復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活動以來,從當初的廣州一個城市組織,到廣佛同渡,再到廣佛肇攜手,再到6市連游。正如廣州市市長陳建華所說,“這充分表明保護珠江已經成為沿岸人民的共識,標志著珠江綜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階段性的成果。”

      事非經過不知難。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底作出了《關于加強珠江綜合整治工作的決定》。之后,歷經流域13個地市8年投入逾550萬元治水,珠江逐步實現了“一年初見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變清”。

      8年間,全省共開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960多項,珠江廣州河段、佛山汾江河、東莞運河等嚴重污染河段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10年底,珠江流域所有市縣均建有污水處理廠,全流域共計建成污水處理廠266座,總處理能力1581.7萬噸/日,比2002年分別增加8.2倍和5倍。從2010年5月開始,我省最后一個地級以上城市――廣州的飲用水源水質也實現了完全達標。全省21個地級市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

      如果說珠江曾經是南粵水污染的劇痛,那么流經深圳、東莞、惠州的淡水河和石馬河(下稱“兩河”)則是劇痛中的焦點――流域面積只有約2700平方公里,卻聚集了12000多家生產企業和800多萬常住人口,徑流量不到每秒10立方米,污徑比竟高達8比1。

      5年來,歷經省人大、省環保部門連年督辦,“兩河”流域各市每年淘汰或轉型升級10%的重污染企業,去年起又增加到每年淘汰20%。5年整治過程中,流域內深莞惠三市淘汰了46.7%重污染企業,建立了流域限批制度。

      目前,“兩河”治水投入超過200億元,其中150余億元用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5年來,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新擴建污水處理設施30座、新增日處理能力接近220萬噸,總日處理能力達到306萬噸。“兩河”均可在今年如期實現階段整治目標,其中淡水河已提前達到5年整治目標。

      珠江、“兩河”的整治僅是廣東治水步步“發力”的縮影:

      截至2009年底,廣東67個縣(市),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

      截至2010年底,珠三角地區73個中心鎮中共60個鎮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廣州、佛山、中山、江門四市中心區已經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

      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省污水日處理能力累計超過2000萬噸,配套干次管網19160公里。

      一個個治污工程猶如鋼鐵戰士,捍衛著南粵的綠色家園。從2007年到今年上半年,我省主要江河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從64.8%提高到了79%,升幅21.9%,重度污染水質比例從14.4%下降到了8.1%,降幅43%。

      環保一體化成綠色發展動力

      君住珠江頭,我住珠江尾,同飲一江水。

      如果說空間的一體化需要交通網絡拉近,那么在水體與空氣質量保護的一體化上,各地有著天然聯系,責無旁貸。我省突破了以往“環保是負累”的窠臼,不但各市自掃門前雪,而且在珠三角乃至全省統籌協調,聯合治污,找到了以環境保護推進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鑰匙。

      2010年10月25日,隨著東莞市創模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環保部現場考核驗收,珠三角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群。一年之后,中山、珠海又率先提出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吹響了珠三角城市群從環保模范創建,到生態城市群創建的號角。

      在大氣污染治理上,從《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氣污染防治辦法》到《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再到《亞運會召開前空氣質量保障措施方案》,無論是目標思路的確定還是具體工作的執行,聯防聯控改善區域空氣環境質量成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機動車污染防治為例,珠三角九市在全省率先統一執行機動車第四階段(國Ⅳ)排放標準,統一開展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僅亞運前,珠三角九市、汕尾市、清遠市涉亞11市就完成17119個空氣污染治理項目,是北京奧運會全部治理項目的3倍多。

      上述統籌聯動的經驗,在跨界河流治理中也有所啟發。根據《珠三角環保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深莞惠三市以嚴格環保準入和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更有效地保護和改善水質。三市每年淘汰20%的重污染企業,在2015年底前關閉淡水河、石馬河流域內所有重污染企業。同時,在污染設施建設上,三市也在各負其責,協同發力。

      省環保廳指出,“十二五”期間,我省將繼續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空氣污染物減排措施,計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控制機動車污染,尤其是將在珠三角地區推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聯合減排,預計“十二五”末,我省PM2.5濃度水平較“十一五”末將有較明顯的下降。

      廣東還從今年起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通過六大重點工程,把治水范圍從珠江流域擴展到全省的主要流域,從城市擴展到鄉村,從河流的主干流擴展到支流和河涌。

    相關文章

    安捷倫科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攜手成立聯合實驗室,助力環境保護事業再創高峰

    2023年11月1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武漢盛大開幕。本屆大會共持續四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環境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生態環境部:已累計發布2873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

    11月22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標準與基準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暨生態環境標準發展五十年回顧與未來展望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趙柯司長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萬人齊聚共襄盛舉,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武漢圓滿落幕

    經過為期四天的激動人心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武漢圓滿落幕。來自全國各地逾萬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環境科學的創新之路,深......

    歷史性一刻!史上最大規模環境大會武漢開幕!

    2023年11月18日,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武漢盛大開幕,吸引了逾萬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環境科學的創新之路,深度交流合作發展的共同......

    環境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分析方法標準命名新規來臨

    近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標準的命名,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命名規則第1部分:分析方法標準(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

    江桂斌院士:化學品認知冰山一角,新污染物防治需長期耕耘

    “說起污染物、污染我們都清楚,但新污染物可能并不是特別了解。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化學品,近代工業催生了化學品的快速增加,有相當部分會進入到我們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11月13日,在由中華環保聯......

    涉及氣相、液相、原子熒光!環境部征求7項標準意見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開征求7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意見,涉及征求意見單位名單,水質17種雜環類農藥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征求意見稿)、《水質17種雜環類農藥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等,詳......

    實樸檢測:聘任周慧清為公司財務負責人

    實樸檢測(SZ301228)10月26日晚間發布公告稱,董事會于近日收到公司財務負責人韋柳女士的辭職報告。韋柳女士因個人原因,決定辭去公司財務負責人職務,辭職后,韋柳女士繼續在公司擔任財務顧問職務。韋......

    叒成立一家!億元生態環境集團將成各省標配?

    10月13日,浙江生態環境集團總部項目簽約儀式舉行,集團總部項目正式落戶余杭區。這也標志著浙江省級生態環境集團正式亮相。企查查顯示,浙江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9月26日剛剛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

    通報!7起虛假檢測報告案,工廠安全,電纜安全堪憂!

    為保持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從嚴懲處的高壓態勢,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省生態環境廳整理了第六批14起涉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未按照規定貯存危險廢物、在線監測設備不正常運行、非法處置危險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