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擠壓技術發展的初期是非常緩慢的,長期以來只對幾種軟金屬(鉛和錫)進行擠壓。直到19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擠壓較硬的有色金屬(鋅、鋁、紫銅、黃銅等)至于鋼的擠壓,由于冷擠壓時需要很大的壓力,在當時不能解決擠壓鋼用的模具材料、合適的潤滑劑與大噸位的壓力機等問題,長時間一直認為擠壓鋼是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1906年,英國人科斯利特(T.W.coslett)發現用磷酸鹽處理鋼件制品是一種較理想的防銹方法,但工序繁多,而經濟效益又差,故未被廣泛采用。不過,這種防銹法的出現卻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去研究更簡單而有效的新方法的積極性。到后來,用自動連續裝置對鋼毛坯進行磷酸鋅防銹處理只需要兩分鐘。經磷酸鋅處理過的毛坯表面附有脂肪潤滑劑或鈉皂薄膜,且這層薄膜不易脫落,擠壓這種毛坯時,壓力較小。這個發現使人們找到了一種理想的鋼毛坯表面處理法一磷化皂化法。
磷化皂化處理鋼毛坯表面方法的出現使鋼的擠壓成為可能。1934年,德國人采用磷化皂化法成功地冷擠出鋼管。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需要大量彈殼,當時黃銅又供應不足,于是德國人秘密試驗用冷擠壓生產鋼彈殼、后來,采用合金工具鋼作模具材料,用冷擠壓成功地擠出大批量鋼彈殼類零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人竊取了德國人關于鋼的冷擠壓的全部資料,開始在美國用冷擠壓秘密生產軍火,開辦了很多生產鋼彈殼和彈體的軍工廠。鋼的冷擠壓于1947年才正式用于民用工業。美國于1949年發表了各種鋼材冷擠壓后機械性能的實驗數據。德國于1950年、1953年先后公布了鋼的冷擠壓的基本技術數據及冷擠壓力和擠壓功的實驗結果。
1957年,日本引進了專用冷擠壓機,開始在精密儀器和儀表中采用冷擠壓技術。日本見這種新技術經濟效益顯著,很快把這種技術用于制造汽車和電氣制件。現已成為遍及各個工業部門的重要加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