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8-25 15:03 原文鏈接: 電子管的發展歷史

      1883年,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產生了微弱的電流。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ZL,并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電子二極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ZL權。

      1906年,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極管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極管.

      1947年,美國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三人合作發明了晶體管——一種三個支點的半導體固體元件.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ZL權。人類第一只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用1.8萬只電子管,占地170m*2,重30t,耗電150kW。

      說起電子管的發明,我們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愛迪生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在研究白熾燈的壽命時,在燈泡的碳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趨向附近的金屬片。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里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ZL,并稱之為“愛迪生效應”。后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

      弗萊明的二極管是一項嶄新的發明.它在實驗室中工作得非常好.可是,不知為什么,它在實際用于檢波器上卻很不成功,還不如同時發明的礦石檢波器可靠.因此,對當時無線電的發展沒有產生什么沖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