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GUE-13研究
來自捷克的Ota
Hilnomaz教授首先介紹了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PRAGUE-13,研究共納入214例多支非罪犯冠脈嚴重狹窄(≥70%)的STEMI患者,平均隨訪38周,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腦卒中為主要終點,次要終點包括因不穩定性心絞痛再入院、治療方案改變、非梗死相關血管干預、心血管疾病死亡、因心衰再入院。
研究將受試者分入兩組,一組對所有嚴重狹窄血管進行再灌注治療,另一組依照指南采取保守治療。研究在受試者的選擇上非常嚴格,未納入急性心梗1個月前,有心絞痛(CCS評分2級以上)發作的患者,并且,較少選擇藥物洗脫支架。
研究結果顯示,積極處理嚴重狹窄的非病變血管,未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但由于樣本量較小,未來仍需大規模研究證實該結果。
LIPSIA CONDITIONING研究
再灌注治療造成心肌損傷,一直是研究重點。德國呂貝克大學心臟中心利用心肌核磁共振成像(CMR),對遠端缺血預適應+后適應聯合處理組、單純缺血后適應處理組,以及對照組的心肌損傷程度進行了評估。
研究觀察STEMI發作后1——4天的心肌挽救情況,重點觀察心肌水腫、心內/外膜輪廓、心梗面積及微血管阻塞等指標。相關臨床終點包括死亡、再梗死、充血性心衰等。
結果發現,與標準PCI相比,缺血后適應未能挽救更多心肌,而遠端缺血預適應與缺血后適應聯合處理,可顯著增加心肌存活率。
SORT OUT VII研究
SORT OUT VII研究比較了西羅莫司藥物洗脫支架(DES)與帕雷霉素DES在PCI中的優劣性。
隨著DES普及,心梗患者PCI術后的再狹窄率顯著降低,第二代DES較第一代也更輕巧、安全。然而,復合材料支架的持續存在,可能觸發機體的慢性炎癥反應。為解決這一問題,第三代DES在設計上采用了生物降解材料,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驗證,還將依靠隨機對照試驗的評估。
SORT OUT
VII研究以心源性死亡、急性心梗(與初發病變無關)、1年內支架置入部位行再灌注治療為主要終點,對2400例PCI術后患者進行了隨訪。結果發現,與生物可降解帕雷霉素DES相比,西羅莫司DES在靶病變失敗率方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前者,同時,還可減少支架內血栓形成風險。
COMPARE II研究
目前,除NEXT研究外,鮮有研對DES置入1年后的情況進行分析。在COMPARE II研究中,日本學者對帕雷霉素DES及依維莫司DES置入后1年、3年的優劣性進行了對比,該研究是目前該領域已知最大規模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研究共納入3200例患者,3年隨訪結果發現,兩種支架在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急性心梗、支架內血栓形成、腦卒中、靶血管血運重建及TIMI血流分級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