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體的發現與低溫研究密不可分。在18世紀,由于低溫技術的限制,人們認為存在不能被液化的“永久氣體”,如氫氣、氦氣等。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杜瓦制得液氫。1908年,荷蘭萊頓大學萊頓低溫實驗室的卡末林·昂內斯教授成功將最后一種“永久氣體”——氦氣液化,并通過降低液氦蒸汽壓的方法,獲得1.15~4.25K的低溫。[2]低溫研究的突破,為超導體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金屬的電阻在絕對零度附近的變化情況,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純金屬的電阻應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并在絕對零度時消失。另一種觀點,以威廉·湯姆遜(開爾文男爵)為代表,認為隨著溫度的降低,金屬的電阻在達到一極小值后,會由于電子凝聚到金屬原子上而變為無限大。
1911年2月,掌握了液氦和低溫技術的卡末林·昂尼斯發現,在4.3K以下,鉑的電阻保持為一常數,而不是通過一極小值后再增大。因此卡末林·昂尼斯認為純鉑的電阻應在液氦溫度下消失。為了驗證這種猜想,卡末林·昂尼斯選擇了更容易提純的汞作為實驗對象。首先,卡末林·昂尼斯將汞冷卻到零下40℃,使汞凝固成線狀;然后利用液氦將溫度降低至4.2K附近,并在汞線兩端施加電壓;當溫度稍低于4.2K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表現出超導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