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建筑產業,在常人眼中,無外乎與水泥、鋼筋打交道,但在十八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征的嘴中,卻變得很科幻很玄妙:迪士尼樂園的假山全是不規則建筑,通過信息化軟件紅外線采集數據,然后計算制模,最后進行分塊澆筑和再拼裝,完全不用技術工人畫圖;用三維信息化軟件可以虛擬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如遇到問題能在電腦上提前發現并改正,不會導致返工;地下工程或高空焊接不用工人,只要交給機器人,就“齊活”了……
“技術帶來的可靠性和先進性是傳統手段無法比擬的。”徐征講這些故事,是為了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印證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的兩句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創新既要有政府的推動,更應該來自企業的自覺。”對于創新驅動發展的體會,不僅僅局限于像徐征這樣的企業家代表。今天,十八大各代表團討論中,“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各級政府官員、企業家、科技人員、學者專家等各界代表的熱詞。
政府:面臨困難和挑戰的抉擇
“十八大報告專門列出兩節內容,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進入新階段提出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要求。”十八大代表、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認為,我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國企業發展規模較大、競爭力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發展上新臺階的時候,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戰。“以前我們謀發展是消除短缺、消滅貧困;現在我們發現,相當多的行業在現有產業層次已沒有發展空間,即使不投資都會出現生產能力過剩。” 他認為,目前我國的發展,不再是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而是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十八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介紹說,江蘇作為先行先試的地區,早在2010年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就在幾大戰略中特別增加了一項――創新驅動戰略,并且將其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
“這是基于省情和發展階段作出的抉擇。”羅志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雖然江蘇近十年發展很好,經濟總量第二,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美元,但下一步發展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其中最突出的,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如經濟總量很大,但大而不強;二是資源約束,人均土地非常少,工業總量大,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三是生態環境約束,產業密集,污染重,能耗大,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影響。
為此,十八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南平算了一筆賬:按波特競爭理論,人均GDP1000到1萬美元,經濟發展靠的是投資驅動;但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并在3萬美元以內,經濟發展就要依靠創新驅動。從江蘇的情況來講,如果要維持GDP10%的增速,投資必須增長20%,成本太高。
羅志軍透露,去年江蘇專門提出了科技創新工程,作為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的抓手。具體舉措包括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規模集聚創新創業的人才、大力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加強產學研結合和協同創新等。
正是創新的“引擎”開動得早,目前,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5.3%;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到55.2%。創新驅動同時也帶動了產業轉型升級。金融危機中,江蘇在東部省份中經濟比較穩定,跟創新驅動戰略有很大關系。
企業:技術創新,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
“我們有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3個市級技術中心,400人在搞研發,正在籌建工程研究總院。”徐征在代表團討論中言必稱科技創新,因為正是科技創新為他所在的公司帶來了甜頭,也帶來了與國際高端同行平等合作的機會。
徐征說,建筑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享有人口紅利帶來的優勢。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這種優勢正在失去。“企業必須走技術創新之路。”
同樣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機床行業更是經歷了從仿制到創新的轉型。“去年10月,沈陽機床在世界率先生產出第一臺智能化機床。” 十八大代表、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與機床行業打了二十幾年的交道。他所在的沈陽機床走過了從技術模仿和引進到自主創新的道路,實現了從傳統生產制造型企業向搶占高端市場的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從分散型技術創新轉為集成創新,從被動模仿轉向主動創新、主動進行核心技術突破。
“不僅機床行業如此,鋼鐵,汽車,電力等各個行業也都必須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道路。”關錫友說。
大學: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源泉
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完善知識創新體系。作為其中一分子的高校應當在創新驅動發展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大學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 十八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回顧了大學在美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他將美國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要素驅動的快速發展時期,美國大學的主要功能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中葉到目前的創新發展時期。大學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自身的變革,除了繼續培養人才,還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和文化引領作用,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促成了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電子、80年代的軟件、90年代的互聯網以及正在興起的云計算五次技術和產業革命。
“在我國經濟發展全面轉型時期,大學也應該大有作為,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源泉,這是中國大學的使命。”張杰說,大學應該加快構建人才成長體系、創新發展體系和文化傳承創新體系。
他特別強調,要加強創新動力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建設。比如,在國家研發經費和教育經費的投入上,進一步加大日常經費和人員經費的投入。同時,要建立保障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人事制度和薪酬體系。
近日,2022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領域賽(青島)在青島高新區紅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本次大賽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未來網絡與通信、新材料三大領域,匯集了111個來自全國的顛覆性技術項目,總決賽獲優勝獎后......
2022年是中國科技創新政策承上啟下之年。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2022年1月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重點突破與全面部署的關系、近期工作與長遠謀劃的關......
5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2年國資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工作任務。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預計2022年全年中央企業實......
12月29日,2022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在云端開幕。會上,中國電信總經理邵廣祿發布《天翼云白皮書》、天翼云紫金DPU、星河AI平臺以及產數領域8大行業數字平臺等四項科技創新成果。“將云網資源打造成像......
19日,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共同發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在全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北京排名近年穩步前進,已位列全球第三名,并在創新生態指標上實現顯著提升......
12月19日,由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發起的2022年度“雙碳科技創新典型案例”,經綜合評審,名單正式公布,共有18個案例獲此殊榮。“雙碳科技創新典型案例”主要面向國內能源領域企事業單位、科研......
2022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專章部署、統籌規劃,為我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制定了行動綱領。這一年,科技政策亮點頻出、扎實落地,科技創新事......
當張家口的風吹亮北京的燈,當“最快的冰”讓賽場內外的運動員和觀眾享受到速度與激情,一場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冬奧會)讓科技大放異彩,而這僅僅是科技成果在2022年集中綻......
當張家口的風吹亮北京的燈,當“最快的冰”讓賽場內外的運動員和觀眾享受到速度與激情,一場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冬奧會)讓科技大放異彩,而這僅僅是科技成果在2022年集中綻......
近日,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公布2022年度擬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名單,根據《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辦法》(魯科字〔2017〕167號)和《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魯科字〔2019〕93號)等規定,擬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