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11-19 00:00 原文鏈接: 中科院海歸教授最新Virology文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孫兵研究員90年代曾在美國NIH做博士后和高級訪問學者,之后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免疫學專業,回國從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為通訊作者已發表了多篇SCI文章。近期其研究組針對2009年爆發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展開了甲型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全人抗體的研究,獲得了甲型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全人單抗,相關成果公布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Virology雜志上。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那場災難性的流感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威脅。現今又到流感高發季節――每年的流感高峰一般會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因此一般自國慶節后,會是流感疫苗的高峰接種季節,當然也是各大疫苗生產商積極備戰的關鍵期。

      但是由于流感疫苗來說隔了幾個月無效了,因此如果能開發出通用流感疫苗,結束季節性流感疫苗注射,那么將為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抗體可以對抗多種亞型的流感病毒,在流感治療和疫苗開發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日漸成為當前流感研究的熱點。

      在這篇文章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CD19、IgG和流感病毒血凝素HA蛋白為特異性標志物,從接種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志愿者體內獲取了識別HA蛋白的特異性記憶B細胞,使用單細胞RT-PCR技術進行抗體可變區基因克隆,獲得全人單克隆抗體。全人單抗不存在鼠源異種蛋白的抗原性,不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可直接可以用于臨床醫療,具有出色的安全性。

      研究發現,其中7株抗體具有廣譜中和不同亞型(H1,H3,H5,H7,H9)甲型流感病毒的活性。表位分析表明,此7株具有廣譜中和活性的抗體識別表位均在HA的桿狀區域HA2蛋白上(圖2A),包括位于HA2融合肽區域的線性表位以及與HA2整體結構相關的構象表位。

      機制研究表明,這些中和性抗體可以抑制由HA2介導的病毒和細胞膜融合作用,從而抑制病毒進入細胞。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對流感治療性抗體和流感通用疫苗研發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除此之外,近期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還設計出了一種傳遞高效DNA疫苗的萬能平臺,利用一種巧妙重組的細菌加速將DNA疫苗傳遞給疫苗接種者宿主細胞。

      這種技術可用于開發一種對抗所有病毒、寄生蟲、真菌的疫苗,這些實驗性疫苗證實可在小鼠中完全抵御流感。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創新技術可應用于快速制造有效的疫苗對抗幾乎所有感染性入侵者,顯著地降低成本,且不會對于疫苗接種者或更廣泛的公眾造成風險。

      作者簡介:

      孫兵

      個人簡介:

      91 年1月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91年1月至94年1月在上海醫科大學任講師和副教授。94年2月至99年1月在美國NIH做博士后和高級訪問學者。98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免疫學專業。99年2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主持分子免疫學室研究工作。2003年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稱號和研究基金支持。從2003年起,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免疫學專業組評審委員會成員。從2005年1月起,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生化細胞所抗體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和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項目,國家973和863項目和上海市科委重點和重大項目以及中德合作項目,并參加了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優秀人才研究團隊。為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回國后,作為通訊作者已發表了近40篇SCI文章。孫兵研究員還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研發研究生管理委員會主任,為美國免疫學家學會會員(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AAI)。為國際human vaccine和FEBS Letter雜志的編委,為國內現代免疫學雜志、中國免疫學雜志、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志、中國病毒學雜志、生命的化學雜志和細胞生物學雜志的編委。

      研究方向:分子免疫

      研究工作:

      樹突狀細胞(DC)是活化T細胞的最主要的抗原遞呈細胞。幼稚的CD4+輔助性T細胞(Th)可以分化成熟為Th1、Th2和Th17效應細胞,分別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研究室重點研究DC的成熟和分化機制以及DC細胞誘導CD4+ T輔助細胞分化為效應性Th1,Th2和Th17細胞的調節作用,為防治人類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和過敏性哮喘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防治策略。

      研究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用不同的病原體和分裂原誘導DC的成熟,用cDNA陣列技術和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尋找DC中的一些關鍵分子對NF-κB和IFN-α/β信號通路的調節作用,進而觀察這些分子對抗病毒和細菌先天性免疫應答的調節作用,及對Th1、Th2和Th17細胞介導的免疫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目前,主要集中在系統地研究TRIM家族蛋白和其他新分子對DC功能的調節作用。(參考Nature Immunology, 2008; 9(4):369-77)

      (2) 用cDNA陣列技術和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在Th1、Th2和Th17細胞尋找新的效應分子和轉錄調控因子,闡明它們對細胞分化和功能的精細調節機制。在實驗中利用Th1/17細胞介導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小鼠動物模型(EAE和EAU)和Th2細胞介導的過敏性哮喘小鼠動物模型(Asthma model),以及T細胞受體轉基因小鼠和多種基因剔除小鼠確認新基因的功能。這些研究將為解釋Th1/Th2/Th17細胞的分化機制提出新的創新性學術思想,亦為免疫干預和治療Th1,Th2和Th17細胞介導的免疫性疾病(比如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和過敏性疾病,以及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引發的感染和腫瘤)提供新的思路和藥物靶點。

      (3) 借用生物信息學、基因重組技術、分子生物學、信號傳導通路和化學合成組合等多種技術和各種動物模型以及臨床標本,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緊密結合,進行醫學轉移轉化研究。以研發碩士研究生為主體,在抗體中心主要進行二方面的研發工作。1. 以新技術為導向,市場需求目標,從事針對疾病的治療性抗體和診斷性抗體的研究和產品開發。2. 基于實驗室良好的科研基礎,針對病原體和免疫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從有效的中藥制劑中,篩選有效的先導化合物,經過化學修飾,開發高效的免疫調節劑和抗炎藥物。

    相關文章

    中科院組團參加第十屆中國(綿陽)科技城科博會

    11月16日,第十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科博會”)在四川綿陽開幕。本屆科博會以“科技引領·創新創業·合作共享”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展示重點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成果,展......

    棄用影響因子!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

    2022年中科院分區表即將公布。據官方透露,今年的中科院分區表“預計11月底或12月初上線”。(之前幾年基本都在12月末,甚至次年1月)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分區表將會有較大變化。從今年開始,分區表將只發......

    科研十年磨一劍|科學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

    經過10年不懈努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從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過雜交實驗,有效提高了現代玉米的蛋白含量,這一成果11月1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

    最新測年研究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14日對外表示,最新測年研究可有望解決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的瓶頸問題。日前,由青海鹽湖所和蘭州大學合作的研究——復雜沉積物的單顆粒釋光測年研究取得新進展。鹽湖作為工業和農業生產所......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回顧介紹老一代科學家的科研工作事跡。學習參觀老一代黃土研究科學家的事跡展覽。照片均由張行勇攝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中科院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京區院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并講話,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主持會議,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出席會議。座談會上,......

    科研團隊在電化學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進展

    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在電化學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近期,中科......

    西安光機所研發的有效載荷將參與夢天實驗艙實驗

    發射現場圖像 。 燃燒診斷光學子系統。 激光干涉形貌測量儀和氣體密度光學測量儀。箭載/船載攝像裝置拍攝的畫面。圖片均由西安光機所提供10月31日,我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搭載......

    深入認識大腦微環境新支持,12種分泌因子的同時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瑤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種類分泌因子檢測技術,實現了對神經—免疫細胞互作網絡的解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隨著全球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神經......

    西安光機所等提出廣義電磁虛動量力高階理論模型

    驗證光學虛動量力的微粒旋轉實驗。(a)產生光學虛動量渦旋的全息光鑷實驗裝置;(b)兩個金小球被分別捕獲在IPM渦旋光束的內外側平衡位置,并沿不同方向做軌道運動。論文作者供圖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