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國物理B》(英文版)主編歐陽鐘燦院士、《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主編照日格圖、《地震學報》(英文版)主編陳運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負責人,在京分別與中國科協就一項期刊支持計劃簽約。
這35家期刊是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首批支持的期刊。該計劃是中國科協在財政部支持下今年正式啟動的,首期3年時間,總支持經費近1億元,被業內人士稱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計劃”。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正處于“加速”進行時。
打造與科技發展相匹配的期刊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發布和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從一方面代表著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總體學術水平不斷提升,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綜合評價等期刊學術指標均有顯著進步。“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定了我國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科技強國的目標,提升我國科技期刊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也是題中之義。”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表示。
但是,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質量、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整體情況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國際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國科技期刊,特別是英文科技期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間。
1922年創刊的《地質學報》(英文版)是我國辦刊時間較長的一份英文科技期刊,這次也在受支持的35份期刊之列。從上世紀80年代起,該期刊一年6期,每期20多篇論文,其中20%來自國外,我國最重要的地質學成果如“北京猿人”等考古發現都發表于此。該期刊在早期中國科學發展、對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用該刊編輯部主任郝梓國的話來說:“我們在國際地學界原來的輝煌慢慢被人遺忘了。”
《地質學報》(英文版)如今的狀況并非個案。我國共有科技期刊5300種,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是當之無愧的科技期刊大國,但其學術水平及國際影響力卻難盡人意。
據《期刊引證報告》(JCR)統計數據,截止到2011年11月,全世界共有7999種期刊被其收錄,而中國(包括港、澳,不包括臺灣)僅有164種,占 0.02%,遠遠落后于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等國;JCR所有被收錄期刊的平均總被引頻次和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4297.6和2.016,而我國被收錄期刊的平均值分別為1130.7和0.833,遠低于國際總體平均值。
與“期刊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論文強”。隨著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增加和科研水平提高,我國科技論文產出在數量和學術質量上都有較大飛躍。2010年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42.1萬篇,其中中國科技論文14.84萬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九。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院教授嚴純華認為,作為中國科學家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國科技期刊正逐漸被“掏空”,這對中國科學家長期發展極為不利。
有人認為,國內沒有好期刊,“借船出海”并無不可。但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嚴純華卻認為這種做法可能難以為繼。他給記者講到身邊的一種普遍現象,年輕的中國科學家在國外工作,發表論文非常容易,但回國后,同樣質量的論文投到國外期刊總會遇到麻煩,多以“語言有問題”被退回。在國外投稿“投啥啥中”,回國后變成了“投啥啥不中”。“這就像村里的地主,突然發現原來的窮人一下富起來了,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的第一反應是什么?肯定是把你打壓下去。”嚴純華用了個形象的比喻。同一個人寫英文,語言怎么會有問題?這是一條“隱形的線”在做怪,他覺得這條線是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的差異造成的。
前些年我國科學家的論文在國外期刊發表比較少,挑剔的目光還不像如今這樣明顯,但近幾年挑剔的目光和刻薄的表情隨之而來。“今后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科學家的學術交流會形成阻礙,解決的辦法只有建好自己的期刊。”嚴純華說。
科研競爭的白熱化使得掌握話語權的期刊對文章首發權的影響越來越大,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學者對記者表示,打造與我國科技發展態勢相匹配的高影響力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但怎么讓期刊硬起來?作為《中國稀土學報》(英文版)執行主編,嚴純華有時也會覺得“有心無力”。國家評價考核制度將大量好稿引向國外,而自家期刊的發展又因人財物等原因掣肘。期刊大多經費不足,學術影響力要提高,要找高水平的文章,審稿人水平要提高,審稿時間要縮短,還要實現數字化網絡化……設想很多,但卻無力實現。
因此,“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推出在他看來“正當其時”。“中國科協抓住了期刊發展的機遇期,我們原來的設想終于有機會逐步完善了。”
該計劃通過“以獎促建”的方式,重點支持培育一批優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時拓展英文科技期刊的規模。陳希認為,這項舉措對于提高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國際科技話語權,切實發揮好科技期刊在引領學科發展、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獎促建”,“獎”是形式,“建”是目的,既考慮過去和現在的情況,更著眼于未來。陳希介紹說,該計劃將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促進提升已有英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提高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SCI等國際主流檢索系統的學科排位,提升學會主辦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帶動我國科技期刊整體發展。二是適度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數量,新創辦一批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代表我國前沿學科、能填補國家學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使之進一步成長為高水平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的后備力量。
據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沈愛民介紹,“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一等獎5種期刊,獎金每年200萬元;二等獎10種,獎金每年100萬元;三等獎20種,獎金每年50萬元,獎勵資助周期均為3年。
為什么此次重點選擇英文科技期刊進行支持?沈愛民解釋說,英文版的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傳播中具有天然優勢。目前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質量不盡人意,而且規模小,是影響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現有英文科技期刊239種,僅占科技期刊總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種SCI收錄的英文期刊,中國大陸只有119種,遠遠落后于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等國家。所以,中國科協經過認真研究,決定選擇英文科技期刊作為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著力點。
沈愛民強調說,抓英文科技期刊,不是說不重視中文科技期刊。中國科協歷來高度重視中文科技期刊,整體思路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可以繼續充分利用已經持續實施多年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這個工程就是重點支持中文期刊的,今后還會繼續加大對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一石激起千層浪。“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一出臺,迅速在海內外華人科學家中引來好評。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王小凡等17位國內外頂級生命科學的科學家,得知該計劃后,特地致信中國科協領導。他們在信中說:“中國科協此次設立的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獎……將引領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真正促進和推動一批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從而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我國科技期刊集群打好基礎。若此,必將在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大批各專業領域知名科學家,積極參與該計劃設計、評審工作,為期刊發展出謀劃策。《細胞研究》(英文版)主編裴剛院士、《昆蟲科學》(英文版)主編康樂院士、中國運籌學會理事長袁亞湘院士等知名科學家更是親自帶隊,參加評審期刊陳述答辯。
獎項經費要用在“刀刃”上
《細胞研究》(英文版)影響因子自2009年躍升至8.151分以來,已連續3年穩定在8分以上,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優秀英文科技期刊代表,本次獲得一等獎。獲得獎勵資助后,常務副主編李黨生一下子更加忙碌了,他和同事們制訂的“一攬子計劃”終于有機會一一實現。
“好稿源是等不來的。”為了找到好稿源,李黨生計劃利用這筆資助,明后兩年走訪國內外一批重點實驗室,和科學家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得第一手信息,“搶”到好稿源。“顯然,沒有中國科協項目的支持,我們的計劃是不可能得到實施的。”李黨生強調。
和他一樣忙碌起來,并倍感壓力的還有《中國物理B》(英文版)編輯部主任王久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編輯部主任汪謀岳等。每個獲獎期刊的情況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籌劃,把獎項經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到“刀刃”上。各刊相關工作正在有序展開,包括擴大國際編委、爭取優秀稿源、組織專刊綜述、吸引優秀人才、探索數字出版發行及資助OA出版等。
同樣獲得資助的《中國稀土學報》(英文版)也在醞釀著變革,嚴純華說,該計劃有一點令他特別看重,那就是“設計比較科學。當然也有合同,但是按照科學本身的規律,一事一議,一個期刊一個期刊具體談,現在是什么情況,主要想在哪個點改善提升?通過何種途徑等。”中國科協與35家期刊逐個進行多番討論,搞清楚每家“現在站起來摸多高”,“將來跳起來能摸多高”,嚴純華覺得,工作做得非常實在。
“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扎實的舉措和不懈努力。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要抓好幾個關鍵環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編委隊伍和審稿隊伍,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積極吸納高水平國際稿源,縮短出版周期,爭取成果首發權。”陳希強調。
10月8日至10月30日期間,中國科技館舉辦“喜迎二十大,科學家精神公益展映活動”。本次活動將面向公眾公益展映《星河一葉》《詩與真》《谷魂》《我是醫生》《袁隆平》《錢學森》6部國產科學家電影,這些影片......
家蠶是重要的經濟昆蟲和新興模式生物,10月9日,西南大學發布最新科研成果: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完成家蠶大規模種質資源基因組解析,在全球首次繪就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并率先創建“數字家蠶”......
中新社武漢10月9日電(馬芙蓉陳國雄)記者9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拿大地調局等機構科研人員,利用深時地學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重建了高精度的地球大氣氧化歷史,據......
2022年10月8日獲悉,2022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英文:WLAPrize)于9月29日正式在中國上海揭曉。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I·喬丹(MichaelI.Jordan)因其“對......
9月24日,第五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開幕,河南工業大學隆重舉行儀式,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謝明勇擔任糧食科學與加工技術方向“首席科學家”。校方指出,這是繼全職引進羅德平院士、聘任三位中國工程院......
今天,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陸生植物生長中的一項重大理論突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劉坤祥教授領銜的團隊,經過近5年不斷攻關,發現了植物吸收......
·哈薩比斯和喬普是AlphaFold背后的領導者,該AI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這是生物學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海曼和布蘭格溫的發現是對細胞組織理解的根本性進步,并且可能會導致未來的臨......
9月22日,科學領域最賺錢的獎項——科學突破獎,正式開獎!科學突破獎有「科學界的奧斯卡」之稱,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做出突破性成就的科學家。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獎金——300萬美元!......
9月22日,中國科協網站公示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共95篇論文擬入選。 關于對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進行公示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第七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實施方案》,經......
筆墨緊隨時代,丹心許黨報國,作為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15日,“筆鑒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在中國科技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