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03 01:59 原文鏈接: 億年前這種恐龍,為何被命名為“鳥”?


    在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的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內,存放著一塊名為“中華龍鳥”的化石。然而,這塊名為“鳥”的化石,卻并非鳥類,而是一種生活在億年前的恐龍。它為何被命名為“鳥”?后來又是如何“驗明正身”的?

    這塊中華龍鳥化石長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化石上的動物既像小型的恐龍,又像一只準備飛翔的鳥。它的頭骨低而長、腦顱很小,前肢短壯,后肢和尾巴長,牙齒呈鋸齒狀。最為奇特的是,它的身上披有“羽毛”,與常人印象中的恐龍十分不同。

    “這塊中華龍鳥化石最初發現時,曾被專家認為是原始的鳥類而得名。”遼寧省朝陽市文化研究學者雷廣臻說,1996年,全身披覆著原始絨毛的中華龍鳥化石發現于朝陽北票市四合屯村。后來,這塊化石輾轉到了時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的手中。季強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化石上的“原始羽毛”及化石似鳥類的特點,將其命名為“中華龍鳥”。這一發現和命名很快轟動了古生物界。

    中華龍鳥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遍布全身的絲狀絨毛,這也是最初將它命名為“中華龍鳥”的原因之一。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被發現,“羽毛”顯然并不能作為區別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依據。隨著對中華龍鳥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利用系統發育學的方法,確定中華龍鳥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是美頜龍的一種。

    古生物學家還對中華龍鳥身上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進行了討論,一些人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表明性別的“裝飾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一種保溫裝置,并由此推論,中華龍鳥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表明,小型的恐龍有可能是溫血動物,也就是恒溫動物。


    相關文章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揭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36.shtm......

    福建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發現兩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

    從福建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獲悉,在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山邊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把莆田地區有人類生存活動的歷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萬年。調查隊在山邊遺址采集的石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館供圖)福建莆田......

    5000年前的青少年或能制作貓頭鷹飾品

     一塊貓頭鷹式樣的石牌,藏于西班牙韋爾瓦博物館。圖片來自JuanJ.Negro科學家發現約5000年前,伊比利亞半島的少年們可能就會制作貓頭鷹形狀的石雕牌飾,用作玩具。這些發現或為青銅時期的......

    四川大學成立考古科學中心

    日前,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以下簡稱考古科學中心)成立儀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該校舉行。據介紹,考古科學中心由考古測年實驗室、分子考古實驗室、考古材料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地學考古實驗室以及囊括海內......

    229萬!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購科研儀器設備項目

    項目概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企業信息采購科研儀器設備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網址:http://jxsggzy.cn/web/)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9日09點......

    4.38億年前長江流域有個古海洋——揚子海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地層學雜志》發表封面文章,報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團隊在全國范圍志留紀淺海紅層中長達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

    5億年前化石揭示水母科演化歷史

    愛登堡化石的藝術重構圖片來自:FrancesDunn英國科學家描述了一個早期刺胞動物(代表動物包括水母)形體構型已經固定下來的新化石,比之前認為形體構型開始固定的時間早了數千萬年。這個刺胞動物化石以大......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埃迪卡拉紀早期刺胞動物新化石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英國查恩伍德森林發現的一個來自埃迪卡拉紀(5.62億年至5.57億前)的刺......

    史前東西方交流關鍵區農牧業擴散與生業變化獲揭示

    穿越歐亞草原的“草原之路”與串聯中亞綠洲的“綠洲之路”是漢代之前東西方交流的主要動脈。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董廣輝教授等總結分析了草原之路-綠洲之路沿線地區675個新石器至早期鐵器時代(距今10500至......

    微藻助力,讓昆蟲化石完整保存

     來自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組的蜘蛛化石。圖片來自AlisonOlcott一項研究發現,法國南部出土的2250萬年前的蜘蛛化石之所以保存得異常完好,或許要得益于硅藻這種微藻的分泌物。化石記錄中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