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天山冰川站”)定位于冰川及其作用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近期在山地冰川物質平衡、物質平衡模擬和重建、物質平衡觀測技術、區域(流域)冰川資源調查、冰川保護試驗、雪冰化學、冰川和生態系統脆弱性等方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冰川物質平衡觀測異常困難、資料彌足珍貴。為此,天山冰川站長期致力于冰川物質平衡觀測站點的擴展、數值模型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試驗。
針對已有物質平衡模型較少考慮冰下熱通量的問題,天山冰川站通過耦合冰川能量-物質平衡模型與多層冰溫模型量化了冰下熱通量對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平衡模擬的影響。此外,天山冰川站于2010年開啟祁連山中段十一冰川物質平衡觀測工作,基于實測資料,利用發展的冰川物質平衡模型重建了該冰川1964年—2017年物質平衡。
通過RTK-GNSS、無人機和地基三維激光掃描等高新技術的集成,天山冰川站創新冰川觀測技術,提高了觀測效率和觀測數據質量,并揭示了新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冰川變化規律和控制因素。
遙感技術是目前開展區域(流域)冰川資源調查的主要手段。天山冰川站基于Sentinel-1和Landsat等影像數據,分析了帕米爾高原克拉亞伊拉克冰川運動速度變化特征和躍動發生機理,查明了天山艾比湖流域冰川近期變化狀況和天格爾峰冰川雪線變化特征。
天山冰川站圍繞造雪、儲雪和保雪關鍵技術開展試驗研究,并將相關技術用于冰川保護,在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木斯島冰川和四川達古冰川等地推廣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在木斯島冰川開展的觀測試驗發現,人工降雪能夠有效提高冰川表面反照率,減少冰川物質虧損。
冰芯定年是冰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天山冰川站發現日本福島核事故放射性物質可以沉降到冰川表面,并在冰川中形成了穩定記錄,成為冰芯定年的重要參照層。此外,研究團隊還對干旱區城市空氣污染特征、來源和成因開展了深入研究。
冰川及其變化的脆弱性研究是制定應對冰川變化措施的關鍵。天山冰川站構建了涵蓋自然地理、人口、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冰川脆弱性框架,評估了中國天山和祁連山的冰川變化脆弱性,并以此為基礎,揭示了我國西北干旱區生態脆弱性時空變化特征。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天山冰川站”)定位于冰川及其作用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近期在山地冰川物質平衡、物質平衡模擬和重建、物質平衡觀測技術、區域(流域......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天山冰川站”)定位于冰川及其作用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近期在山地冰川物質平衡、物質平衡模擬和重建、物質平衡觀測技術、區域(流域......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天山冰川站”)定位于冰川及其作用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近期在山地冰川物質平衡、物質平衡模擬和重建、物質平衡觀測技術、區域(流域......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天山冰川站”)定位于冰川及其作用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近期在山地冰川物質平衡、物質平衡模擬和重建、物質平衡觀測技術、區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