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為主題的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12月13日在廣州落幕。在這場科學盛會上,包括130位院士在內的全球產學研各界人士,共同探討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及其對未來的影響。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全球經濟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新近崛起的全球創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匯集全球智慧,向科學的最前沿探索,用科學之光照亮創新之路。
灣區刮起最炫“科學”風
在12月11日舉行開幕式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劉良,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等來自粵港澳的30多位科學家走過“科學家通道”。
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副主任趙雁飛介紹,希望通過搭建“科學家通道”,傳遞中國和粵港澳大灣區對科技創新精神的尊崇與弘揚,同時也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的氛圍,激勵更多人關注科學、熱愛科學。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高規格的科學盛會,論壇會場內外科技味十足,更有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主席理查德·約翰·羅伯茨通過全息投影技術“空降”論壇。同期,一小時核酸快檢、無人機、自動駕駛等本地“土特產”,也在論壇內外集中展示。
“最近幾年大灣區吸引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資源和科技要素,從全國、全世界聚集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科技企業資源和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趙宇亮表示,作為一個科技創新的新興區域,只要堅持現有政策,大灣區未來一定有希望打造成為全世界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趙宇亮看來,科學論壇將影響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科技創新的未來。“促進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促進包括人才、項目、成果等在內的創新資源流動,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的正是一個交流共享的平臺。”
為灣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在粵港澳大灣區投入運行,以及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持續加快,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強度不斷提高,由“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發展壯大的珠三角早已脫胎換骨。
“大灣區科學論壇是一場科學的盛會,最終服務的正是眾多科研院所。”趙雁飛說。
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多支科研團隊對月壤展開研究,探尋月球形成和演化過程。其中,圍繞月球樣品,廣州地化所研究團隊將重點開展兩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探尋月壤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方面則從這些樣品中尋求能夠揭示月球演化過程的重要線索。
“我們期待通過月球樣品的研究,在月球與行星演化、行星宜居性等方面盡快產生新的認識;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加入月球樣品研究,取得更多科學發現。”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建喜說。
除了關注“九天之上”,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還專門設置了海洋科學分論壇。包括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等在內的海洋領域研究力量,讓“因海而興”的大灣區延伸出更多可能。
南海所副所長張長生介紹,研究所擁有大亞灣站、海南站和西沙站3個國家級的野外臺站,并與香港科技大學等灣區內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匯聚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集聚了國際、國內頂尖科技創新人才。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優化中國科學院在大灣區的基礎研究布局,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發揮重要科技支撐作用。
永不落幕的灣區“合奏”
隨著智能工業軟件分論壇的結束,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然而,粵港澳三地攜手創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大灣區科學論壇并不只是一場會議,更是長期服務灣區創新的機制。”趙雁飛表示,大灣區的科學傳播工作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接下來,論壇秘書處將持續開展科普進校園、科學沙龍、高校科學開放日等活動,促進三地科教資源融合,為大灣區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近年來,大灣區內的科技合作不斷深化。從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辦學開始,港澳大學紛紛選擇北上辦學。這帶來的不僅是教育,還有大量科研成果。同時也促進了大量科學家頻繁的合作和流動。
“面對全球性危機,合作或許是破局的唯一手段。”劉良長期從事中醫藥和風濕病研究。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發展創新醫藥的沃土。“我們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有創新驅動機制,還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所以時代賦予了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創新醫藥港的使命。”
據廣州市科技局統計,大灣區通過科技合作項目,累計投入財政資金逾2.67億元,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港澳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近200項。向港澳有序開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已有超過20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團隊使用“天河二號”的超算服務開展科研工作。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在當前高度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更要加強科技溝通交流,推動國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應對人類面臨的共性科學問題。“我對大灣區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