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介紹
脈管內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目前全世界僅發現和報道了300余例,死亡率極高。目前國際上對IVL的治療通常采取開腹及開胸的二期手術方式,對于IVL患者來說要承擔兩次大手術的風險。我院近2年成功診斷2例IVL,多學科合作為2例患者實行了同時開胸開腹的一期手術方案,均順利康復。由于此類疾病的報道甚少,對于一期手術方案的報道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臨床醫師參考的麻醉管理相關文獻。本文結合2例患者的圍術期情況,將手術麻醉管理進行總結,希望能夠為國內的麻醉科醫師處理此類患者提供參考。
例1患者,女,51歲,因“心悸、氣緊1年余,加重伴暈厥1個月”入院,既往行闊韌帶平滑肌瘤切除術,CT血管造影(CTA)示:右髂內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全程、右房、右室、主肺動脈、左右肺動脈充盈缺損(圖1A)。
心臟超聲示:右心增大,左室偏小;下腔靜脈內徑約24mm,探及不均勻柱狀稍強回聲,延伸入右心;于右房內變換呈一巨大囊性占位,占據心房大部;于三尖瓣水平演變為另一偏小囊性結構,囊壁軟,有形變,其間探及分隔;遠端進一步變換呈分葉狀實性弱回聲延伸入右室流出道,累及并部分附著于肺動脈瓣上,最遠游離端達右肺動脈開口處;上、下腔靜脈血流速度減慢Vmax=0.3m/s;三尖瓣前向血流呈多束,瓣上大量反流Vmax=1.7m/s,壓力階差(PG)=12mmHg;肺動脈前向血流變窄加速Vmax=1.5m/s。
入院次日床旁排便時出現雙眼凝視、短暫意識喪失30s,呼之不應,立即心臟錘擊后意識逐漸恢復,遂出現間斷頭昏、嘔吐、血壓下降,轉入CCU治療,診斷為右心、肺動脈、下腔靜脈、右側髂內、髂總靜脈占位。
術前多學科協同診療(MDT)進行風險評估和手術麻醉方案制定,心臟外科、血管外科、婦科、麻醉科及重癥醫學科聯合全麻CPB心臟停跳下行心臟占位摘除、三尖瓣置換、下腔靜脈、右側髂總靜脈切開取栓、右側髂內靜脈切除、右側髂總靜脈修補術。術中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發現瘤栓經下腔靜脈延續生長至右房、右室及右室流出道,瘤栓隨心臟的搏動而擺動,堵塞三尖瓣及右室流出道(圖1B)。
手術歷時12h,術后ICU治療,過程平穩,術后1d評估后拔除氣管導管,無并發癥,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平滑肌纖維增生,符合IVL診斷。
例2患者,女,57歲,因“活動后氣緊、心累1年,加重9個月”入院,既往因子宮肌瘤行全子宮切除術,CTA示:右心房增大其內見一團狀低密度影,延續至下腔靜脈、右髂總靜脈及右側髂外靜脈,胸腹主動脈見不規則腹壁血栓,膀胱右旁見囊實性腫塊影(圖2A)。心臟超聲示:下腔靜脈內探及長索狀實性占位,延續至右房內,右房內部分為囊實性混合聲團,大小約53mm×41mm,隨心臟搏動而擺動,致三尖瓣關閉欠佳,右心增大,三尖瓣前向血流未見明顯加速,瓣上少量反流Vmax=2.3m/s,PG=22mmHg。診斷為盆腔占位侵犯下腔靜脈、右心房、雙側髂靜脈。
術前MDT風險評估和手術麻醉方案制定,MDT全麻CPB心臟非停跳下行右心房腫瘤切除、下腔靜脈切開腫瘤切除、右側髂外靜脈-下腔靜脈人工血管搭橋、右側盆腔腫瘤切除、右髂靜脈人工血管切開取栓和右側輸尿管探查術,術中TEE發現瘤栓經下腔靜脈延續生長至右房內,瘤栓在右房內擺動,部分阻擋三尖瓣(圖2B)。手術歷時11h,術后進入ICU進一步治療,過程平穩,術后1d評估后拔除氣管導管,無并發癥,術后病理學診斷為I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