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4 歲。
主訴:左下肢線狀褐色丘疹及斑疹 20 年。 現病史:患者 20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肢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初為米粒大,無明顯自覺癥狀。 患者曾于當地醫院就診,擬診 “癬”,給予藥物外用(具體不詳)治療,無明顯好轉,皮損逐漸增大、增多。
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體健康,家族中無類似疾病的患者。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
皮膚科檢查:左下肢見多發環狀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邊緣有堤狀隆起,呈線狀分布,皮損大小不一,表面少許鱗屑(圖 1)。 皮膚鏡檢查:紅褐色背景下,黑褐色色素顆粒沿皮損邊緣環狀分布,呈“軌道征”改變,其上見少許不規則血管(圖 2)。
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檢查:低折光的隆起,使皮損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清楚,在低折光性結構內,可見角化不全細胞,其下方顆粒 層變薄或消失(圖 3A);角化不全柱下方,可見局灶性的界面結構不清,真皮乳頭內可見灶性的噬色素細胞及炎性細胞浸潤(圖 3B)。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可見角化不全柱,其下方見角化不良細胞,真皮淺中層可見散在淋巴細胞及噬色素細 胞浸潤(圖 4)。
診斷:線狀汗孔角化病。
治療:患者拒絕進一步治療,臨床隨訪中。
簡介: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 PK)是一種少見的、慢性進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膚病[1],可分為經典斑塊型、淺表播散型及播散性 淺表性光線型等多種臨床亞型。 線狀汗孔角化病是 PK 的一種特殊類型,約占 3.55%~16.7%,皮損一般沿 Blaschko 線呈單側分布[2], 可能是體細胞發生突變成為攜帶突變基因的嵌合體,突變的體細胞與正常細胞交錯鑲嵌形成的皮膚嵌合體,致使皮損形成具有線狀 分布的特點[3]。 研究表明皮膚鏡及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對 PK 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皮膚鏡特征性表現為紅褐色背景下,黑褐色色素顆粒沿皮損 邊緣環狀分布,呈“軌道征”改變,其上見少許不規則血管。 皮膚鏡的一些特征表現與組織病理存在很好的關聯[4]:“軌道征”為皮損周 圍堤狀隆起的邊緣,即分布于皮損外圍白色至黃色、褐色不等的環狀角化過度的結構,組織病理對應雞眼樣的角化不全柱,是汗孔角 化癥特征性的皮膚鏡表現,具有診斷價值。 在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下,汗孔角化癥皮損表現為界限清楚的低折光性隆起,該結構內可 見角化不全細胞,其下方顆粒層減少或消失及局灶性的界面結構不清,真皮乳頭內可見灶性的噬色素細胞及非特異性的炎性細胞浸 潤。 將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圖像與組織病理檢查進行對比分析[5],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圖像中見到低折光性隆起,其內可見片狀分布 的角化不全細胞相當于組織病理中的角化不全柱,即雞眼樣板;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下真皮乳頭內高折光的噬色素細胞對應病理下 的色素失禁,這些特征與組織病理學特點高度吻合,與國內外的報道相符。 線狀汗孔角化病需與線狀苔蘚、線狀扁平苔蘚及炎性線狀疣狀表皮痣等疾病鑒別。 線狀苔蘚多見于兒童,有自限性,臨床表現為線 狀苔蘚樣或銀屑病樣丘疹,多無自覺癥狀,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存在深部汗腺周圍炎性細胞浸潤;線狀 扁平苔蘚表現為線狀分布紫紅色扁平丘疹、斑塊,常伴瘙癢,組織病理上表現為界面皮炎伴真皮淺層帶狀淋巴細胞浸潤;炎性線狀疣狀 表皮痣也多見于兒童,表現為沿 Blaschko 線分布的瘙癢性丘疹、斑塊,常伴苔蘚樣改變,組織病理表現為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表皮銀 屑病樣增生,常伴海綿水腫。 本型臨床少見,皮膚鏡及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下本病有特異性的表現,具有重要的輔助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略。
來源:臨床皮膚科雜志,2021,50(08):45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