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
患者男,52 歲。 因軀干與四肢紅斑、鱗屑 1 個月于 2018 年 11 月 27 日就診。 患者 1 個月前左大腿無明顯 誘因出現 2 枚橢圓形水腫性紅斑, 三四天后泛發至軀 干、四肢,伴輕度瘙癢。 在外院以抗組胺藥等對癥治療 仍有新發皮疹。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發病前無用藥 史,無非婚性接觸史。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可,各系統檢查無明顯異常。 皮膚科檢查:軀干、四肢較密集環形或靶形水腫性紅斑, 直徑 0.5~1.5 cm,部分皮損中央見銀白色鱗屑,其游離 緣向皮損中心,呈領圈狀(圖 1A~C)。 軀干部皮損長軸 與皮紋一致,呈圣誕樹樣排列。 掌、跖、黏膜未累及。 皮損(腹部)組織病理檢查:表皮局灶性角化過度 及角化不全,棘細胞內及細胞間輕度水腫,真皮乳頭 水腫,真皮淺層及小血管周見淋巴、單核樣細胞浸潤 (圖 2A、B)。 診斷:多形紅斑型玫瑰糠疹。 治療:予中藥煎劑多皮飲(地骨皮 10 g、香加皮 10 g、桑白皮 6 g、大腹皮 10 g、白鮮皮 10 g、牡丹皮 10g、 茯苓皮 10 g、冬瓜皮 10 g、扁豆衣 10 g、干姜 6 g)口服 每日 2 次,每次 200 mL,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服藥 5 劑后皮疹開始消退,1 個月后皮疹基本消退,遺留色素 沉著,隨訪 2 個月未見復發。
2 討 論
玫瑰糠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 自然 人群發病率約 0.68%,患者男女比例約 1 ∶ 1.43[1],好發 于 10~35 歲人群[2]。 本病一般 6~8 周可自愈。 本病多有典型母斑,即早期發生于軀干、頸部或 四肢近端的圓形或卵圓形的玫瑰色斑疹, 直徑 2~10 cm,大小不一,邊緣微高起,上覆細薄的糠秕狀鱗屑。
1~2 周后軀干與四肢相繼有成批子斑出現, 面積較母 斑小。皮損長軸與皮紋平行,在軀干部呈“圣誕樹樣”分 布。 典型紅斑中央起皺有細碎的鱗屑,四周邊緣上有一 層游離向內的卷煙紙樣細薄鱗屑,呈領圈樣,可伴有不 同程度瘙癢。 皮損組織病理學表現為表皮灶性角化不 全,棘層增厚,海綿形成;紅細胞外滲,真皮淺層血管周 圍淋巴細胞浸潤。 玫瑰糠疹還可表現為不典型形態,如 好發于兒童頭部和掌跖的廣泛性水皰, 三五成群排列 成玫瑰花樣;紫癜型,蕁麻疹型,泛發性丘疹型,苔蘚樣 型,濾泡型,巨大斑塊型,剝脫性皮炎型,反向型,肢端 型,單側型,沿 Blaschko 線分布型等,多形紅斑型玫瑰 糠疹也是罕見的亞型。 多形紅斑型玫瑰糠疹最早在 1987 年由 Friedman 報告[3]。 文獻回顧 15 例多形紅斑型玫瑰糠疹,顯示該 亞型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好發于青少年,其中 13 例 年齡<24 歲。 皮損表現除典型玫瑰糠疹的母斑、子斑、 長軸沿皮紋分布、在軀干部呈“圣誕樹樣”特點外,部 分皮損呈水腫性紅斑甚至有靶形、虹膜狀損害,類似于多形紅斑,但無水皰形成,分布在軀干、四肢、面頸 部,多數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癢,組織病理學與玫瑰糠疹 類似,缺乏特殊性,但可出現真皮乳頭層水腫,無表皮 內角質形成細胞壞死,與多形紅斑有別。 此外,我們發 現多形紅斑型玫瑰糠疹病程約 2~6 周,較經典玫瑰糠 疹短。 治療上予口服抗組胺藥、抗病毒藥,外用糖皮質 激素制劑或潤膚劑等。 本病需與多形紅斑、二期梅毒疹、藥疹、副銀屑病、 尋常性銀屑病、Sweet 綜合征等相鑒別。本例患者皮疹泛 發軀干和四肢且不累及黏膜,組織病理上無多形紅斑的 特征性表現,與多形紅斑明顯不同。患者無非婚性接觸 史,且組織病理改變不符合梅毒。 發病前無用藥史,故不 考慮藥疹。 病程較短,隨訪 2 個月未復發,不同于副銀屑 病皮損長期存在。 尋常性銀屑病臨床多有多層銀白色鱗 屑、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組織病理表現為融合性角化 不全、顆粒層變薄或消失,Munro 微膿腫、銀屑病樣增 生,真皮乳頭上抬,真皮乳頭血管擴張、充血,周圍有明 顯淋巴細胞等浸潤,與本病不難鑒別。 Sweet 病又稱急 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其皮損為有疼痛或觸痛的紅色斑 塊或結節,組織病理顯示真皮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浸 潤,可茲鑒別。 玫瑰糠疹的病因不明,可能與人皰疹病毒(HHV) 6 和 HHV7 感染有關[4]。 多形紅斑最常見的病因是單 純皰疹病毒(HSV)1 和 HSV2 感染[5-6]。 本病臨床特征 有玫瑰糠疹和多形紅斑特點,推測可能與某種病毒感 染有關,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