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患者,男,47歲,農民,于2013年3月出現腰痛伴腿部放射痛,于當地醫院就診,CT及MRI均顯示L4,5椎間盤突出。行針灸、牽引、推拿及理療等保守治療,療效不明顯。后患者于農忙時節因過度勞累癥狀加重。癥見腰部疼痛不適,下肢抽麻不能行走,俯臥位睡姿。服用通絡止痛類中成藥無明顯療效。于2015年11月前往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療。查體見:脊柱生理曲度存在,無側彎畸形,L4,5,L5S1脊旁及椎旁壓痛陽性,叩擊痛陽性,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右腿60°,左腿0°,雙下肢皮膚感覺正常,右下肢肌張力正常、肌力正常,左下肢肌張力增高,雙下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腰椎CT示:(1)L5S1椎間盤膨出并突出(中央偏左型),同層面左側神經根受壓明顯。(2)L4,5椎間盤膨出并輕度突出(中央型)。(3)腰椎輕度骨質增生。腰椎MRI示:(1)L4,5椎間盤變性并膨出,L5S1椎間盤變性并突出(左旁中央型)。(2)腰椎退行性改變,L5S1左側隱窩狹窄,左側神經根受壓。腰椎X線示腰椎骨質未見異常,S1隱裂。于2015年11月20日在椎間孔鏡下行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術中見神經根張力較大,水腫明顯,無法顯露椎間盤,改行后路切開椎板減壓、椎管擴大成形髓核摘除術。術后腰痛及左下肢抽痛癥狀明顯減輕。2018年5月出現間歇性跛行并逐漸加重,行走20~30步即需停歇,行腰椎MRI,矢狀面及水平面T2WI示腰椎及椎間盤無明顯異常(圖1a,1b),于咸陽市人民醫院采用活血止痛類中成藥治療無明顯療效,后行牽引推拿及腰椎復位療法治療,腰部疼痛癥狀見輕,腿部抽痛及間歇性跛行未愈。
2019年2月25日患者跛行加重,為求進一步診治遂前往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病科就診,癥見左足跛行無力,彎腰或蹲伏行走時跛行癥狀消失,騎自行車無礙,并伴左下肢麻木,病理征陽性。MRI示T11-T12黃韌帶肥厚,壓迫胸椎椎管致胸椎椎管狹窄(圖1c)。行小針刀治療,于T11、T12及L1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尖部以及關節突關節部(圖1d),針刀松解黃韌帶及周圍肌肉的粘連、瘢痕、攣縮,切割不正常旋轉力,調節腰椎管的形態結構,改善腰椎管容積,恢復神經根的正常通路,并結合曲安奈德予患處注射治療。治療后患者下地行走,與治療前相比步態基本正常,囑患者注意休息,定期復查。2019年3月5日,患者前來復診,訴其跛行癥狀較治療前好轉。平日行走基本與常人無異,偶爾跛行。為求進一步鞏固療效,前來就診,行胸椎小針刀治療。治療后患者行走無異常。囑患者避風寒,調飲食,勿勞累。
2019年3月13日電話回訪,患者訴間歇性跛行癥狀已消失,未見其他不適。2019年3月28日患者跛行癥狀出現輕度反復,為進一步鞏固治療,前來就診。行小針刀松解胸腰部黃韌帶,后患者自覺明顯好轉,步履正常。返家后平日自測每日10000步左右可偶爾出現一次跛行。2019年4月22日,患者間歇性跛行較前次治療后加重,癥見左足拖行無力,彎腰低伏行走則無異常。來院行針刀治療,治療后直立行走雙足無異常。囑患者注意休息,勿過度勞累。2019年5月22日回訪,患者訴每次治療后跛行癥狀可好轉,約1個月后則出現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