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我是委員”線上線下集體采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國家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顏丹平、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昊揚等就“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以舉國體制前瞻布局基礎研究
顏丹平從事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從我自己科學研究的經歷出發,充分體會到基礎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顏丹平表示,只有占領原始創新的高地,積累豐厚的可供技術轉化的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技術創新得到充分的保障。
然而,原始科學創新成果的獲得周期要遠遠大于技術轉化的時間。顏丹平認為,只有前瞻性地提前布局基礎科研,才能夠筑牢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攻堅基礎。
“在舉國體制下獲得的基礎科研成果,如何能夠通過市場化渠道進行快速成果轉化,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顏丹平說。
在懷柔科學城圓“科技夢”
丁洪來在進入中科院物理所之前,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18年,實現了很多人眼中的“美國夢”。但丁洪表示:“‘美國夢’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實現我的‘中國夢’。2008年我接受了中科院物理所的邀請,舉家遷回中國,從事固體物理的實驗工作。”
丁洪說,自己回國以來,一直有三個“科技夢”,即“夢之線”“夢之環”和“夢之城”。“夢之線(Dream Line)”是丁洪團隊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設的一條光束線站。“我們在科技設備專項支持之下,從2010年起,用了5年的時間建設成功這條技術指標世界領先的‘夢之線’,并在2015年試運行期間,利用夢之線首次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
“夢之環(Dream Ring)”即世界上最先進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個“夢之環”目前正在懷柔科學城緊張的建設中,將于2025年底投入運行,成為世界上體量第二但亮度第一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夢之城(Dream City)”是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懷柔科學城。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繼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后批復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丁洪在為“夢之環”選址時就協助國家發改委規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大科學裝置的集聚中心,目前正在建設五個大科學裝置和25個交叉研究平臺。
科創中心需要融合創新
劉昊揚表示,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多種創新方法的組合,其中融合創新是一種尤其符合北京特點的重要方法。融合創新指的是通過將各種創新要素創造性的融合,使各要素之間互補,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飛躍,形成獨特的、不可復制、難以超越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方法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創新,更可以為北京打造“新場景”,搶占新經濟發展制高點提供有力的幫助。
劉昊揚認為,一些新技術、特別是顛覆式技術在剛出現時,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特別需要伯樂的眼光。新技術如何融入應用場景,不一定是擅長技術的千里馬自己來判斷的,而往往需要伯樂,或者是伯樂團隊,一起來幫助匹配、營造這樣的應用場景,也就是找到新技術應用的“新場景”。
新場景的發掘是一項極有挑戰性的工作。技術的創新者不一定深入地了解潛在應用領域的具體需求,而應用領域的專家也未必熟悉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