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1-21 21:05 原文鏈接: Nora病病例報告1

    Nora病(NL)又稱奇異性骨旁骨軟骨瘤樣增生(BPOP),是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膜外增生性病變。1983年Nora首次報道并命名,國內2001年蔣智銘等人首次報道了該病。現報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發生于左股骨旁內收肌的No?ra病1例資料,結合200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相關文獻復習、總結Nora病的臨床、病理及影像學表現,以期對Nora病有更深入的認識。

     

    病例報告

     

    患者,男,41歲,因“發現左大腿包塊20余天,近日增大”就診于本院,無疼痛、瘙癢等不適癥狀,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既往高血壓病史1年余,否認外傷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CT平掃:左大腿股骨內側不規則低密度影,邊緣欠清,病變內見多發斑片狀高密度影,可見肌纖維走形,最大截面積約46mm×28mm,鄰近股骨骨質未見破壞(圖1a~1d)。MRI掃描:平掃病灶在T1WI像上呈等信號,內見少許條狀高信號,T2WI壓脂像呈高信號,內見條索狀低信號;增強掃描可見病灶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并見一供血動脈進入,左側股骨皮質及骨髓未見異常信號(圖1e)。影像診斷為:左大腿包塊,疑診為脈管源性腫瘤或肉瘤。

     

    經患者及家屬同意,行左大腿包塊切除術,探查見腫塊大小約60mm×50mm,位于內收肌群肌筋膜下,與周圍肌肉組織粘連、質硬,基底部可見滋養動脈與股動脈相連。病理結果示:(左大腿)送檢組織見骨、軟骨及纖維組織,于骨骼肌內穿插生長,骨組織周圍可見骨母細胞及破骨樣巨細胞,軟骨組織有異型,可見“藍骨”,考慮良性病變,傾向奇異性骨旁骨軟骨瘤樣增生(圖1h);免疫組化:desmin(骨骼肌+),SMA(部分+),CD68(部分+),ki-67(約20%)(圖1i)。

     

    圖1.png

     

    文獻復習

     

    檢索200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報道的Nora病病例共計82例,加上本例共計83例。患者年齡0~79歲,有準確年齡記載的共63例,平均年齡為(32.6±17)歲。男46例,女36例,1例先天性嬰兒患者未描述性別,男女比例約為1.3∶1。關于發病部位,在83例病例中,有54例(65.06%)發生在手、足短管狀骨旁,18例發生在四肢長骨旁,4例發生在脊柱或附件骨旁,5例發生在顱面骨旁,1例發生在鎖骨旁,1例發生在髂骨旁。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腫塊,可有疼痛,偶有壓迫癥狀。X線或CT表現:83例病例中,有X線資料者共計72例,有CT資料的共計31例。患者在X線片或CT上多表現為骨旁軟組織內密度不均結節狀或團塊狀致密影,病變與骨皮質之間可見低密度間隙,幾乎沒有骨質破壞,在83例中僅1例明確記錄有骨質破壞。MRI平掃+增強掃描:在收集的83例Nora病患者中,其中有32例有較詳細的MRI資料,這些病變在T1WI上多表現為等、高信號,T2WI上表現為高信號,壓脂像上呈等、高信號,只有3例表現為T1WI、T2WI低信號。12例有增強,大部分表現為不均勻強化、明顯強化、邊緣強化,其中2例表現為無強化。

     

    發病特點及病因    Nora病是一種罕見的良性骨膜外增生性病變,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發病,以20~40歲人群多見,無性別差異。發病部位常見于手、足等短管狀骨旁,1993年Meneses等人對65例Nora病患者的回顧中,有46例發生在手、足短管狀骨或其鄰近軟組織內,17例發生在長骨或其鄰近軟組織內,1例顱面骨,1例未知部位,發生在手、足短管狀骨或其鄰近軟組織內約為72%。這與本研究的統計結果基本接近,所以本研究認為Nora病的發病部位可見于全身各部位的骨及其骨旁,最常見于手、足短管狀骨,約占2/3以上。其病因、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由于部分患者有外傷史,且表現為無痛性、緩慢生長的腫塊,有研究認為BPOP發生機制是因軟組織出現骨細胞并形成新生骨組織的異位骨化現象,故關于本病究竟是反應性異位骨化還是真性腫瘤的仍有爭議。Ni?ilsson等的研究中發現了t(1;17)(q32;q21)或1q32的畸變,提示該病可能為真性腫瘤,CoryJ.Broehm等的研究發現了4例伴inv(7)(q22q32)而無t(1;17)易位,說明inv(7)(q22q32)可能是Nora病發病的另一遺傳學基礎。inv(7)(q22q32)而無t(1;17)易位時還可同時伴有inv(6)(p25q15)的異常,不同基因的異常可能成為以后Nora病臨床診斷分型的基礎。臨床表現以局部包塊為主,可伴疼痛、壓迫癥狀。SinghR等報告的1例發生在左足的有20年病程的Nora病患者出現了壞疽、潰瘍的癥狀,這在其他文獻中是沒有出現的。在本文統計的病例中,有55例描述關于是否有外傷史,其中11例有外傷史占20%(11/55),提示外傷可能是本病的誘因。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