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中確定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將從48種野生動物和50種野生植物入手,通過對旗艦物種、瀕危物種、極小種群物種的成功保護,實現物種的全面保護,生態系統功能的修復。
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作為世界上野生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成就卓著,破壞生態環境的狀況得到良好改善,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功能得到了修復。
但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87.7%的野生動物種群因棲息地縮減、割裂、質量下降、人為活動干擾等原因,生存空間不斷受擠壓,不少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鳥類集群活動區域及遷飛通道面臨著土地開發、農業開墾、環境污染等威脅,前景堪憂,形勢仍很嚴峻。
在“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確定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將以實際行動和巨額投入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模式。
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所加強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目前也是唯一將生態文明作為國家戰略系統部署和落實的國家。與“十三五”相比,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所加強。
在針對性方面,保護目標從保護設施的建設轉到物種本身的保護,新增加的目標包括構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和鳥類遷徙線路監測評估體系;保護具體措施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如劃定并嚴格保護的棲息地、生態廊道、重要棲息地面積增加10%;將遷徙物種保護、人獸沖突的科學管理和禁食野生動物管理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工作做了具體的規定;列出了具體的98種野生動植物作為核心保護目標,進一步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物種的保護問題。
該目標的可操作性很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旗艦物種和關鍵物種的保護已經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目標之一。對大熊貓、亞洲象、海南長臂猿、虎、豹、金絲猴的嚴格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和生態廊道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將得到全國關注。
其次,目標中所列這些物種已經有較多的研究基礎。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野生動植物調查專項、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中得到重視;其分布區域、種群數量和面臨威脅有了較詳細的資料,有望通過重大保護工程得到科學保護。
再次,該目標提出,到“十四五”末,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面積大于18%,為野生植物提供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種數保護百分率分別從73%、66%提升到75%、88%。目前,我國還建有近200個各級各類植物園,收集保存了2萬多個物種,占我國植物區系的2/3。
上述轉變主要是在總結已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做出的。
201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提出了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的重要概念。但至今,每一個受保護的物種沒有專門的調查、監測和保護方案,保護措施難以落實,因而該目標重點強調了物種專項調查。
在對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進行分析之后,該目標將保護措施進行了分類,如旗艦物種通過構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群等自然保護地體系來實現全面保護,而瀕危物種要采取針對搶救性保護,對有一定數量圈養個體的瀕危物種進行野化放歸等。
針對“十三五”期間出現的遷徙物種問題、人獸沖突問題等,該目標提出從科學、社會和經濟等角度通過移民搬遷、種植結構調整、保險和問題物種調控等途徑來解決。
摸清物種家底 建立監測體系
物種專項調查是根據物種的生物學生態特性,制定專門的調查技術規程,對這些物種的種群數量、棲息地狀況,面臨的干擾和威脅進行全面的了解,提出保護和監測對策,確保種群的可持續生存。實施專項調查是保護工作的基礎。
此前我國開展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野生動物調查,專項調查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但因為物種選擇偏多,缺少分布和種群數量等數據,調查結果與保護行動關聯性不強,沒有專門的拯救項目安排,種群恢復沒有達到預期。
該目標提出,實施大熊貓、亞洲象、海南長臂猿、東北虎等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搶救性保護,就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十四五”期間針對瀕危原因采取有效行動,解除瀕危狀態。
而搶救性保護的措施就是要針對瀕危原因,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降低對這些動物物種的威脅,恢復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種群數量。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將重要棲息地列為保護地,受到嚴格保護,建立生態廊道,促進物種擴散和交流,增加遺傳多樣性,開展棲息地恢復與重建,確保瀕危物種的可持續生存,開展持續監測,采取適應性保護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
其中,據初步估計,我國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70%以上都在不同保護地得到了保護。
值得關注的是,該目標再次強調建立生態廊道。生態廊道定義為連接破碎化生境并適宜生物生活、移動或擴散的通道。當今人為活動導致的生境破碎化影響了野生動物的移動與擴散, 最終導致物種滅絕幾率增加。
當我們思考怎樣才能減緩物種滅絕時,生態廊道的提出為野生動物的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被認為是解決近親繁殖的有效方法。我國大熊貓保護工程就是全球開展生態廊道建設的典范。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都將實施生態廊道建設,作為對旗艦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
此外,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開展構建了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體系和鳥類遷徙線路保護體系,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建立了各類自然保護地,在重要鳥類遷徙線路建立了系列環志站,但是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和鳥類遷徙路線監測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國家林草局正在編制全國48種瀕危野生動物、重要遷徙線路保護監測技術方案,構建保護成效評估體系。其中,監測是核心,只有了解了種群數量和棲息地質量、威脅影響才可能采取有效保護和棲息地改善措施。
該監測評估體系將采取新智能監測技術、大數據和新通信技術,全面掌握這些物種的種群動態和棲息地質量的變化,將緩解這些物種的瀕危狀態,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指示物種,實現中國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逆轉。
實現瀕危動植物野化回歸
目標提出,開展大熊貓、普氏野馬、麋鹿等15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野化放歸;開展譜系清晰、多樣性豐富的極小種群物種野外回歸試驗。野化回歸自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2001年編制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規劃》中,將珍稀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保護作為重要內容,種源繁育基地和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是重要途徑。
“十三五”期間,在很多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建立了野生動物種源繁育基地,依托基礎條件較好的科研、救護和繁育單位重點支持建設20~25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源繁育基地,滿足科研、 野化放歸等種源需求。在浙江大學、華大基因開展了遺傳資源基因庫的建設。
“十四五”期間,將選擇 2~3 家單位支持建設國家野生動物遺傳資源基因庫,對原產我國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遺傳資源實行重點保護。同時還將選擇人工繁育基礎好、野外種群瀕危的大熊貓、普氏野馬、麋鹿、高鼻羚羊、華南虎、朱鹮、綠孔雀、赤頸鶴、四爪陸龜等15個物種野化放歸,復壯、擴大或者重建野外種群。
目前,華南虎、普氏野馬、高鼻羚羊等在中國野外滅絕,但人工飼養環境下已經形成了一定種群,具有野放的基礎。野放以后,可能在野外形成種群。
在植物保護方面,經過近 15 年的保護研究和實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理念在中國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公眾的廣泛認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保護成效。
2017 年,原國家林業局評估了120 種國家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成效,大多數物種都實施了全面調查,有了詳細信息資料,一些物種被重新發現或發現了新的分布區域。有 37 個物種分布在自然保護區,60個物種通過委托護林員或當地管理部門得到保護,同時為 26 個物種建立了就地保護小區,已進行遷地保護試驗示范的物種有80 種,人工繁殖的物種有 56 種,26個物種開展了種群增強與回歸試驗。
雖然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應進一步深入科學研究、提高公眾意識、探索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潛在經濟價值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通常分布在具有獨特地形和生境的地區,其分布范圍極其有限,極易受到生境破壞的壓力。因此,花與傳粉者、種子和種子散播者、花部器官和食草動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深入研究;變化因素對物種生態相互依存影響的全面研究需要擴大。此外,還應討論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名錄的擴展。應促進立法以減少生境破壞和人類干擾。
植物回歸,是在遷地保護的基礎上,通過人工培植擴大數量后把植物引入到其原來分布的自然或半自然的生境中,以建立具有足夠的遺傳資源來適應進化改變、可自然維持和更新的新種群。回歸的目標是實現種群在野外的可持續生存,保護與之相關的其他物種以及生態系統。
德保蘇鐵回歸自然成功,開啟了我國珍稀瀕危植物成功回歸自然的先河。近年來,通過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天臺鵝耳櫪、普陀鵝耳櫪等近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使部分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步恢復。到2020年,中國成功回歸自然的植物為206余種。
科學對待人獸沖突
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成效顯現,禁食野生動物法律出臺,生態環境的好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恢復。然而,另一方面,當季節性食物短缺等情況下,野生動物與人類沖突事件越來越多。隨著野生動物逐漸熟悉人工環境,進入人類居住地的頻次會越來越高。特別是野豬、棕熊和黑熊對人或財產的傷害引起全社會關注。
“十四五”期間,對野生動物種群實施科學的種群調控是關注的重點。將統籌財政專項預算、生態效益補償、購買保險補貼、聘任生態護林員等多種渠道,建立完善野生動物肇事損害賠償制度和野生動物傷害保險制度。完善獵捕限額管理制度和野生動物致害補償制度。
近期將對局部地區種群數量明顯偏大、已嚴重影響群眾正常生產生活或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的野豬、野兔、棕熊、黑熊、巖羊等野生動物,在試點的基礎上,建立年度限額制度,組織開展適度獵捕和妥善處置。
在云南實施人—象沖突綜合治理專項工程,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架設隔離柵欄或脈沖電網、挖設隔離壕溝、調整種植結構、改造棲息地植被、異地轉移安置、加強安全教育和應急演練等,有效遏制亞洲象致害蔓延擴散勢頭。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針對熊類、雪豹、有蹄類動物等致害開展綜合治理項目。
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可以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做起,如減少浪費和合理消費就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全球變暖,對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在野生動植物的食用、貿易中,確保來源合法,嚴厲打擊非法交易。生物多樣性保護就在我們身邊。
(作者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地區學科首席專家、研究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
除了濁度去除法,以下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絮體沉降速率測定:觀察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形成的絮體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速度,沉降速度越快,通常表明絮凝效果越好。比阻測定法:用于評估微生物絮凝劑對污泥過......
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其他方法:濁度去除法:向一定濁度的水樣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劑,攪拌均勻后靜置,通過測定上清液的濁度來評估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效果。染料脫色法:使用特定的染料溶液,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觀察......
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原理是基于微生物絮凝劑能夠使水中的懸浮顆粒凝聚、沉淀,從而降低水的濁度。具體來說,首先制備具有一定濁度的水樣,通常使用高嶺土懸濁液或其他標準的懸浮顆粒溶液來模擬實際水樣中的......
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時,判定合格的濁度值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是取決于具體的檢測要求和應用場景。一般來說,如果經過微生物絮凝劑處理后的水樣濁度降低70%-90%以上,通常可以認為該微生物絮凝劑......
影響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結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樣的初始濁度:水樣初始濁度的高低會影響最終的濁度去除效果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初始濁度越高,相對濁度去除率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微......
以下是一些提高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結果準確性的方法: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確保水樣的初始濁度穩定且具有代表性,每次實驗盡量保持一致。精確控制攪拌速度、時間和方式,使用相同規格和型號的攪拌設備。保持反......
濁度去除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絮凝劑使水樣中懸浮顆粒凝聚、沉淀,從而降低水樣的濁度,通過測量處理前后水樣濁度的變化來評估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效果和能力。具體而言,具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絮......
以下物質可能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強還原劑:如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等,它們可能會消耗反應中的氧化劑,影響微生物絮凝劑官能團的氧化及后續的顯色反應。能與碘發生反應的物質:......
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時的顯色反應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反應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和程度,從而影響顯色效果。反應時間:反應時間不足可能導致顯色不完全,反應時間過長可能導致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