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空間站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2月9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1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上,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副部長馬濤表示,2022年,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將實施6次重大發射任務,完成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
2022年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關鍵之年。馬濤指出,建造空間站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全面建成空間站將推動中國航天發展進入新高度。”他說。
會上,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談到了空間站的建造進展:預計于2022年4月,神舟十三號乘組3名航天員在太空駐留6個月返回之后,我國將對空間站整個關鍵技術驗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結果滿足要求后,將轉入建造階段。
我國空間站任務規劃包括三個階段: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建造階段和運營階段。《藍皮書》指出,目前,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基本完成,為后續在軌組裝與建造奠定基礎。
“建造階段將依次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問天實驗艙Ⅰ、夢天實驗艙Ⅱ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共6艘航天器。”柏林厚說,在空間站有人狀態下,完成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轉位,最終完成T字構型空間站的建造。
“首次6個航天器組合體飛行、首次航天員駐留達6個月,首次2個乘組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談及2022年我國空間站任務特點,柏林厚介紹,任務環環相扣、高度耦合;航天器在軌對接與分離次數也將達到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空間站還將呈現艙段轉位、大小臂組合工作、貨物出艙等嶄新任務狀態。
根據《藍皮書》,2021年,全球共實施146次航天發射任務,為1957年以來最高發射次數;共發射航天器1846個,再創歷史新高。其中,我國完成55次航天發射,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發射航天器117個,居世界第二;發射載荷總質量191.19噸,發射載荷數量和質量持續刷新紀錄。
馬濤表示,2022年也是我國加速建設航天強國的關鍵之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全年宇航計劃發射50多次,發射140多顆航天器,呈現出發射次數持續保持高位、重大工程任務艱巨影響巨大等特點。
今天(9月21日)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周年的日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三十年來,按照中央明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幾代航天人接續奮斗、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前兩步任務,即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我國航天強國建......
2022年7月24日,中國人的太空家園首次在有航天員在軌駐留的狀態下迎來航天器的到訪。那天,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搭乘”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一飛沖天,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隨后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組合體......
一個月的時間,水稻小種子破土而出,長出幼苗,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在太空中。8月29日,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萌發、長出幼苗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大量的關注與探討。這也是國際上首......
2022年8月9日,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峰會上,中國節能協會監事、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張軍濤發表演講,并正式發布全球首個可量化評價的零碳工廠標準!張軍濤表示:“該標準的制定遵循科學、......
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已經發射升空十多天了,問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形成新的空間站組合體后,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近期對問天實驗艙進行了一系列進駐狀態設置,包括:建立載人環境;完成大型對日定向裝置在軌性能測......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一個國家航天技術實力的集中體現。7月24日,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組合體交會對接成功,歷時13小時。而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只用了7小時。要知道,在11年......
為了給問天實驗艙讓出對接口,在問天發射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本月17日撤離了空間站組合體。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已于今天(27日)上午11時31分受控再入大氣層。飛船絕大部分器......
今天(22日),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任務組織發射前系統間全區合練。目前,問天實驗艙任務各系統已經做好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此次合練主要針對問天實驗艙與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組合體發射入軌階段各項工作進行檢......
問天實驗艙與火箭組合體18日已轉運至發射區,計劃近日擇機發射。作為中國空間站首個實驗艙,問天實驗艙有哪些特殊“裝備”?它的“到訪”將給航天員帶來哪些太空“出差”新體驗?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