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區骨量不足的義齒修復一直是口腔種植領域的難點,傳統的全口義齒修復難以固位,美觀及咀嚼效率均較差。自體骨塊移植雖能修復水平及垂直向骨缺損,但需開辟第二術區,創傷較大,愈合時間長,患者缺牙期較久,往往難以接受。而微創骨劈開術聯合引導骨組織再生(GBR)能彌補上述不足,并可同期植入種植體,能很好地解決前牙區骨量不足的問題。本文即為1例運用微創骨劈開術聯合GBR行骨增量,并同期無牙頜種植的病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58歲,以“下頜牙列缺損多年,要求種植修復”來我科就診。現病史:數年前,患者口內多顆牙陸續松動后自行脫落,在當地醫院行下頜可摘局部義齒修復,現因義齒固位不佳來診,要求種植修復下頜缺失牙。
既往史:高血脂及高尿酸病史多年,無其他種植禁忌證。專科檢查:面部左右不對稱,左側豐滿度欠佳,中位笑線,方圓形牙弓,中厚牙齦生物型,上下頜弓垂直及水平關系基本正常,口腔衛生一般。17、26、27、31、32、33、34、35、36、37、41、44、45、46、47牙位的牙缺失,42、43牙位牙齒Ⅲ度松動,牙齦退縮至根中1/3,16、22牙位牙齒Ⅰ度松動,16牙位牙齦退縮至根中1/3,22牙位牙齒舌向錯位明顯,14、24牙位的牙齒楔狀缺損。左下頜前部缺牙區牙槽嵴呈刃狀,上頜缺牙區牙槽骨呈垂直性缺損,軟組織情況良好(圖1)。
圖1 術前口內情況
影像學檢查:42、43牙位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雙側頦孔區間牙槽嵴寬度嚴重不足,33、34區可用骨寬度約4mm,可用骨高度13~15mm,43、44區可用骨寬度約5mm,可用骨高度約12~16mm,36、46區可用骨寬度約8mm,可用骨高度12mm,余留牙不同程度的骨吸收。下頜骨密度正常,骨質分類為Ⅱ類,無疏松影像(圖2)。
圖2 術前各牙位CBCT檢查結果
1.2方法
1.2.1治療計劃
患者希望通過種植體支持的固定義齒修復下頜缺失牙,并盡可能縮短療程。入院后對其牙齒及骨缺損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準備簡易外科導板,患者知性同意治療方案。即拔除42、43牙位的牙齒,導板定位后行33、34區微創骨劈開、骨擠壓術,聯合GBR進行骨增量并同期植入種植體。33、34、43、44區選擇細直徑Straumm鈦鋯骨水平種植體,以盡量保存頰舌側骨板,又能滿足強度要求。4個月后利用多基基臺行螺絲固位永久修復。若術中發現33、34區骨劈開后不能滿足同期種植,患者需接受替代方案,即延期種植。術前將治療風險、費用及療效詳細告知后,該患者接受了方案設計。
1.2.2種植體設計
根據臨床數據,使用Straumm系統,33、34、43、44區選擇3.3mm×10.0mm的StraummSLActive鈦鋯骨水平種植體(Roxolid,Bone Level,Institute Straumm AG,瑞士),36、46區選擇4.1mm×8mm的Straumm SLA 常規直徑骨水平種植體(Bone Level, Institute Straumm AG,瑞士)。
1.2.3治療流程
外科手術:術前局麻下拔除42、43牙位的牙齒,患者戴導板攝片確定種植位點后于缺牙區牙槽嵴頂處水平切開,口內外科導板定位后,使用Split-Control Plus骨劈開工具盒行33、34牙位區域微創骨劈開、骨擠壓術,即用薄電鋸沿牙槽嵴頂鋸開形成骨槽,深度突破骨皮質,再根據術前設計的種植體,用薄骨鑿慢慢嵌入所需深度。順著劈開間隙,采用直徑逐漸增大的微創骨擠壓器,旋入種植窩至所需深度,同時保持牙槽嵴整體高度,使雙側骨板在壓力下發生水平向移動。
評估術區,滿足同期種植體植入要求,植入3枚3.3mm×10.0mm鈦鋯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約30N·cm。43、44區常規備洞后植入2枚3.3mm×10.0mm鈦鋯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大于35N·cm。36、46區常規植入2枚4.1mm×8.0mm骨水平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均大于35N·cm。33、34、43、44區植體頰側暴露約2~4mm,植入Bio-OssCollagen(Geistlich Pharma AG,瑞士),上覆Bio-Gide膜(Geistlich Pharma AG,瑞士)(圖3、4)。
圖3 外科手術。A:術前導板定位種植位點;B:下頜植入6枚種植體
圖4 術后CBCT示各種植體三維位置。A:33牙位;B:34牙位;C:36牙位;D:43牙位;E:44牙位;F:46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