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膿腫是因化膿性細菌感染侵入顱內,在腦實質內形成膿腫,也有少部分是因真菌及原蟲侵入腦組織而形成腦膿腫。腦膿腫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生,以青壯年最為常見。妊娠期雌孕激素分泌增加,機體免疫力低下,故妊娠合并腦膿腫雖然非常罕見,但是卻是威脅母兒生命安全的嚴重合并癥。
隨著抗生素的不斷更新換代,尤其是可針對不同種類的致病菌選擇對應的敏感性抗生素以及利用CT或MRI定位下膿腫穿刺及導管持續引流,使腦膿腫的治療效果不斷改善。不同孕期妊娠合并腦膿腫的治療在側重點不同,在無母親或胎兒指征的情況下,可考慮足月陰道分娩。本文對2例妊娠合并腦膿腫臨床病例進行分析,結合文獻復習,旨在了解其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特點、分娩時機和方式的選擇以及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病例1
患者26歲,因“停經26+周,間斷牙痛1個月余,頭痛發熱4天,發作性肢體抽搐半天”于2009年1月10日以“右額顳部硬膜下積膿、妊26+周、孕4產1頭位”入本院神經外科。患者4天前頭痛發熱,體溫最高39.2℃,一度意識不清,外院給予抗炎、脫水等對癥治療,效果不佳,來本院前出現發作性左面部及上肢抽搐。患者平素月經規律,26周前停經,末次月經為2008年7月4日,預產期為2009年4月11日。患者無系統產前檢查,入院時胎動好。2003年足月自然產1次。既往體健。
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38.5℃,脈搏112次/分鐘,呼吸15次/分鐘,血壓110/60mmHg;神經系統查體:左側面紋淺,左上肢肌力Ⅰ級,左下肢肌力Ⅳ級,病理征及腦膜刺激征陰性。內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妊娠腹型,無宮縮,胎心率140次/分鐘;胎兒頭位;骨盆測量:經產婦。超聲檢查提示雙頂徑8.6 cm、股骨長6.7 cm,胎心150次/分鐘,羊水指數11.0 cm,胎盤后壁,胎盤成熟度Ⅰ級,提示單活胎、頭位。頭顱CT提示:右額顳顱骨內板下方弧形帶狀低密度影,考慮為硬膜下積膿(圖1)。
圖1 CT示右額顳顱骨內板下方膿腫
入院當日急診行右額鉆孔硬膜下積膿外引流術,術中清除黃色稀薄膿液約60ml,味臭,留置外引流。膿液普通培養無菌生長。術后給予抗感染、降顱壓及抗癲癇等治療,頭孢曲松鈉1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體溫波動于36.5~38.2℃。術后2周患者突發昏迷、雙瞳孔不等大,復查CT顯示顱內多發膿腫,中線結構明顯左移(圖2)。
圖2 CT顯示顱內多發膿腫,中線結構明顯左移
急診行右額顳頂開顱、硬膜下膿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術后抗生素改用頭孢曲松鈉1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聯合萬古霉素1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普通培養仍無菌生長;每5~10天復查頭顱CT,根據影像檢查結果及體征5次行膿腫穿刺抽吸術,每次抽出20~30ml膿液。住院期間產科連續監測胎兒狀況正常,無早產征象。住院52天患者病情基本穩定后轉回當地醫院繼續抗感染治療。
出院診斷:右額顳硬膜下積膿,多發腦膿腫,妊33+周,孕4、產1、頭位。4周后考慮到患者已足月妊娠,于妊37+周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術中取出1女嬰,體重2850g,1分鐘和5分鐘Apgar評分均為10分,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出血約200ml。術后第5天母兒平安出院,術后42天來院復查子宮復舊及切口恢復良好。產后2+年再入院行顱骨修補術。
2.病例2
患者28歲,因“停經26周、發熱23天伴頭痛21天、意識模糊3天”入本院神經外科。患者23天前著涼后發熱,體溫最高39.5℃,外院予對癥物理降溫處理,21天前出現右側頭部及枕部持續性跳痛,醫院未予特殊處理。體溫波動于37.5~39.0℃后外院考慮為上矢狀竇血栓形成,給予抗凝治療2天,發熱、頭痛不緩解,入本院3天前體溫高達42℃,伴意識模糊,經退熱、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本院,急診以“發熱伴頭痛待查,可疑顱內感染,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妊娠26周、孕4產0、頭位”于2014年7月29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經規律,26+周前停經,末次月經時間為2014年1月22日,預產期為2014年10月29日。人流3次,此次妊娠于當地產前檢查2次,正常。既往體健。
入院體格檢查:體溫36.0℃,脈搏96次/分鐘,呼吸20次/分鐘,血壓92/55mmHg,內科檢查無明顯異常。神經系統檢查:神志清楚,語利,高級皮層功能正常,顱神經檢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張力未見異常,右膝腱反射(+),余腱反射正常;深淺感覺、共濟運動正常,右側掌頜反射(+),雙側病理征未引出,腦膜刺激征未引出。產科檢查:宮高25 cm,腹圍98 cm,頭位,胎心140次/分鐘。輔助檢查:超聲檢查提示雙頂徑6.5 cm、股骨長4.9 cm,羊水深5.5 cm,胎盤前壁,胎心150次/分,S/D=3.0。腰穿壓力220mmH20,腦脊液涂片:多量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散在淋巴細胞及吞噬細胞。MRI:T2WI左顳極、右額極、雙側額葉眶面斑片狀異常信號,呈高信號,考慮為炎性病變(圖3)。
圖3 MRI示左顳極、右額極、雙側額葉眶面炎性病變
入院后以頭孢曲松鈉2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及萬古霉素1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抗感染,并行脫水降顱壓治療。入院第2天出現左側周圍性面癱及偏癱,入院第3天出現左下肢抽搐,加用左乙拉西坦片1g,1天2次抗癲癇治療,體溫波動于36.0~38.0℃,入院第7天因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復查頭顱MRI示T2WI左顳及右額頂硬膜下膿腫增大,中線結構明顯左移(圖4)。
圖4 MRI示左顳及右額頂硬膜下膿腫增大,中線結構明顯左移
急診在靜脈麻醉下行右頂鉆孔硬膜下膿腫抽吸術+右額顳開顱硬膜下膿腫清除+去骨瓣減壓。右頂硬膜下抽出乳白色稍偏綠膿液20ml送檢。右額顳開顱后剪硬膜過程中見膿液噴射而出,清除膿腫后去骨瓣10 cm×14 cm,留置引流管。膿液涂片未找到細菌普通培養無菌生長。術后給予抗感染(頭孢曲松鈉2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萬古霉素1g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奧硝唑0.5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抗癲癇及脫水降顱壓治療,體溫正常,神清,四肢活動好,3天后停用萬古霉素。住院期間產科監測胎兒狀況正常,無早產先兆。術后7天轉回當地醫院繼續抗感染治療。出院診斷:顱內感染、硬膜下膿腫、周圍性面癱、偏癱癥狀性癲癇、蝶竇炎、妊28周、孕4、產0、頭位。患者于妊37+周自然臨產,陰道分娩1嬰,體重2650g,1分鐘和5分鐘Apgar評分均為10分,產后第5天母兒平安出院。產后6個月電話回訪母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