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分析
患者,女,48歲,70kg。因“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入院,ASAⅡ級。2017年3月16日在全憑靜脈麻醉下行“開腹膽囊切除術”。入室開放靜脈靜滴鹽酸戊乙奎醚1mg。11:40誘導靜脈順序注入:咪唑安定3mg、丙泊酚150mg、芬太尼0.2mg、順阿曲庫銨20mg。純氧通氣2min,可視喉鏡下插入7.5#氣管導管順利,Datex-ohmeda7100多功能麻醉機通氣,潮氣量6mL/kg,RR12次/min。丙泊酚500mg/h持續泵注,切皮前靜注芬太尼0.2mg,牽拉膽囊刺激強烈時靜注芬太尼0.3mg,13:30術畢。
芬太尼總量0.7mg,丙泊酚550mg,順阿曲庫銨26mg,術中監測ECG、BP、HR、SPO2、ETCO2。術畢10min呼之睜眼,可張口,吞咽反射恢復,5min后能抬頭,握拳有力,有嗆咳反射,自主呼吸,潮氣量>400mL,吸痰后拔出氣管導管。觀察BP(115/65mmHg)、HR(82次/min)、SPO298%穩定,可咳嗽、咳痰,神清(可說出自己姓名、年齡),能很好的完成指令動作,14:10送回外科病房,和護士交接,常規監測ECG、BP、HR、SPO2示正常,神清,囑吸氧2L/min,頭左側去枕平臥。14:40,患者出現呼之不應,呼吸停止,意識消失,SPO2 40%,HR稍增快。
呼叫麻醉科搶救,考慮芬太尼延遲性呼吸抑制,立即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并靜脈注射鹽酸納洛酮0.4mg。簡易呼吸囊控制呼吸送手術室進一步搶救。約30min后,呼之能應,有部分自主呼吸,潮氣量<150mL,SIMV模式控制呼吸。連續靜注鹽酸納洛酮0.2mg/15min兩次。15:55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約12~15次/min,BP、HR正常,SPO2 92%~95%,不能耐受氣管導管予以拔除;面罩繼續給氧6L/min。
約15min后,患者再次出現呼吸遺忘、嗜睡、血氣示氧分壓低、二氧化碳分壓高,深度刺激能睜眼,自主呼吸恢復,但頻率6~8次/min。16:20改為氨茶堿2mg/kg緩慢泵注,同時給予地塞米松20mgiv,速尿20mgiv等綜合治療。17:30意識由嗜睡轉為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到12~16次/min,BP、HR正常且平穩,未出現反復,觀察至18:30送外科監護病房。
2.討論
研究顯示芬太尼對呼吸模式的作用,可使吸氣持續時間增加30%,呼氣持續時間增加95%,潮氣量的增加與吸氣時間成比例。同時吸氣時的氣流模式發生了改變,吸氣起始時的氣流增加率有所減少。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強,易于透過血腦屏障而進入腦,也易從腦重新分布到體內其他組織,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組織。單次注射的作用時間短暫,與其再分布無關。如反復多次注射,則可產生蓄積作用,其作用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注藥后20~90min血藥濃度可出現第二個較低的峰值。因此芬太尼如反復注射或大劑量注射,可在用藥后3~4h出現延遲性呼吸抑制,臨床上極應引起警惕。鹽酸納絡酮雖可逆轉其呼吸抑制,但維持時間較短,容易出現高血壓反應及疼痛煩躁等不良現象。
本例患者在連續使用3次鹽酸納洛酮后,改氨茶堿緩慢泵注。氨茶堿有較強的呼吸中樞興奮作用,氨茶堿能降低二氧化碳興奮閾值,使中樞化學感受器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增強。氨茶堿拮抗芬太尼的機理主要在降低二氧化碳誘發呼吸的起動閾值,使自主呼吸得到恢復。此外,氨茶堿能改善神經肌肉傳導功能,增加神經肌肉接點的cAMP濃度,使突觸前膜釋放神經介質增加骨骼肌張力,明顯增強膈肌張力,這也可能是自主呼吸恢復的機理之一。
本例經驗教訓:短時間內使用大劑量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易導致延遲性呼吸抑制;如發現不及時、處理不當將導致嚴重后果,可考慮術中聯合用藥(如加用COX-2抑制劑、NSAIDs類等非阿片類鎮痛藥),或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各種麻醉藥物、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即所謂的術中“多模式鎮痛”,將麻醉風險、麻醉藥物副作用降至最低,患者更加安全、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