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全世界由單一致病菌導致死亡最多的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我國是世界結核負擔第二大國。卡介苗(BCG)是一種牛型結核桿菌減毒活疫苗,用于預防兒童結核病。嬰兒在出生24 h內注射BCG,能夠提高其對人結核分枝桿菌的抑制和抵抗能力,可以明顯降低兒童發生結核病的概率。
因此,我國自1954年開始對人群實施BCG接種,使機體建立特異性免疫功能,對預防或減少結核病的發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BCG接種后一般不會引起嚴重反應,極少數情況下,由于嬰幼兒自身的免疫缺陷或低下狀態,BCG會進入血液,發生全身性播散,預后不佳,常可致死。該病的發生率為0.65/1.56萬,病死率為60%。現將收治的1例播散性BCG病合并多次機會性感染的病例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患兒,女, 2015年5月15日順產出生,出生體質量3700 g,當日接種BCG。2015年10月7日以主訴為“左腋下膿腫切開引流術后47 d,發熱1 d”入院。
查體:BCG接種處潰瘍,左腋下傷口敷料可見少許滲出,呼吸急促,雙肺呼吸音粗。超聲提示左腋下淋巴結炎性增大,脾臟聲像異常,肝臟彌漫性增大,腹腔淋巴結增大,腹腔積液。
肺HRCT提示:雙肺紋理增粗增多。
血液學檢測:血細胞常規,白細胞16.22×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41%,淋巴細胞比例55.3%,紅細胞1.36×1012/L,血紅蛋白28 g/L、血小板52×109/L、(兩系減低)超敏C-反應蛋白135.9 mg/mL(正常值:0~10 mg/mL);降鈣素原93.19 ng/mL(正常值:0.0~0.5 ng/mL);血象進一步實驗室檢測提示:直接抗人球蛋白實驗陽性(+++);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骨髓增生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中性粒系成熟障礙,巨粒增生減低,血小板減少。
綜合考慮患兒患噬血細胞綜合征。
細菌學檢測:引流物、肺泡灌洗液、胸腹水及骨髓的結核菌涂片檢查均為陽性,血液的結核桿菌DNA檢測陽性,引流物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鮑曼不動桿菌陽性,血培養銅綠假單胞菌陽性,肺泡灌洗液培養近平滑假絲酵母菌陽性。
綜合分析結核桿菌在患兒體內呈播散性分布,且發生多重菌種感染,結合患兒的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結果,基本可以確診為播散性BCG病并膿毒血癥。
進一步的免疫學檢測:結核桿菌抗體檢測陽性;淋巴細胞亞群分析CD4/CD8比值(2.94)升高(正常值:1.4~2.0);補體C3(0.28 g/L)及補體C4(0.05 g/L)均低于正常值;結核免疫分析陽性管(植物血凝素PHA)干擾素-γ(IFN-γ)值明顯偏低,檢測管(結核特異性抗原ESAT-6及CFP-10)無反應。
綜上分析,提示患兒極有可能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兒住院期間,給予抗結核、抗感染、輸注丙種球蛋白、血液凈化、輸注洗滌紅細胞、血小板及各項對癥治療。住院30 d后,其監護人要求出院,勸阻未果,囑其出院后繼續治療。
討論
全身播散性BCG病,診斷標準:(1)除接種部位外,全身至少兩處通過血或骨髓培養抑或病理證實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2)存在與分枝桿菌感染相一致的全身綜合片(長期發熱、體質量減輕或不增、貧血或死亡)。該患兒接種部位長時間潰瘍,引流物、肺泡灌洗液、胸腹水及骨髓的檢查均提示抗酸桿菌陽性,同時患兒有長期發熱,反復感染,貧血等結核感染的全身表現,診斷播散性BCG病明確。
機體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防御主要依靠細胞免疫應答,研究表明,細胞免疫包括CD4+和CD8+等T細胞在結核防御保護效應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去除CD4+細胞的小鼠易于感染結核,而被動轉輸感染過TB小鼠的CD4+細胞后又能重獲保護性免疫力。
因此,有遺傳性或獲得性T細胞免疫缺陷的個體對結核分枝桿菌具有易感性,播散性BCG病主要發生于患有免疫缺陷病,如重度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慢性肉芽腫病(CGD)及白細胞介素-12(IL-12)/IFN-γ通路缺陷及艾滋病(AIDS)。大多數患兒的共同特征是不能產生IFN-γ或對IFN-γ不發生反應。到目前為止對免疫學和遺傳學的分析已經確定了控制IL-12依賴的高通量的IFN通路的7個不同基因的突變。
本例患兒CD4/CD8比值增高,提示細胞免疫功能紊亂;補體C3及補體C4降低,提示免疫功能低下;結核免疫分析檢測中患兒對多克隆刺激劑PHA反應低下,檢測結果陰性,提示該患兒處于免疫應答低下狀態,很大可能有先天性的免疫缺陷,這也是患兒接種 BCG后發生結核分枝桿菌播散性感染的重要病因。
播散性BCG病極為罕見,且預后不良,治療經驗少,病死率高,因此預防更重要。加強遺傳學產前咨詢,對存在免疫缺陷的高危人群進行針對性產前篩查;篩查異常或有可疑免疫缺陷家族史的新生兒應避免接種BCG;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新生兒亦禁止接種BCG;對發育不良,出生體質量不足,皮疹,口腔和肛周真菌感染的新生兒應慎重接種BCG,同時對于接種卡介苗后出現異常反應的患兒嚴密追蹤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