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患者,男,26歲,主因右小腿后側腫物1個月于2015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1個月前軍事訓練后右小腿后側出現酸痛不適并發現一硬性腫塊來院診治。患者既往體健,無任何疾病及外傷史。
專科查體:右小腿外觀正常,皮膚完整,后外側可觸及一縱形約9CM×5CM×3CM腫物,質硬,局部無壓痛,皮溫不高,界限不清,可橫向活動,足踝關節活動自如,遠端感覺、血運正常。化驗檢查均正常,輔助檢查:X線片:右小腿外后緣見不規則高密度影;超聲檢查:右小腿皮下肌層多發不規則強回聲團,考慮鈣化斑;MRI檢查:右小腿后緣異常信號影,范圍6CM×4CM×2CM。考慮鈣化、脂性成分,伴上緣少許水腫改變。診斷:右小腿后側腫物。完善術前檢查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小腿后側腫物切除術,術中可見:腫物位于右小腿腓腸肌外側頭內,與肌肉粘連,界限不清。經分離,帶肌肉擴大切除。病理診斷:肌肉內骨瘤(右側小腿)。
討論
骨瘤是由于骨內成骨過程的異常,引起骨組織過度增殖所形成的一種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多來源于鄰近骨質,少數可發生于軟組織,為膜內化骨腫瘤。緊貼于骨,堅硬如石。好發于青少年,95%以上發生在顱骨、面部的扁骨與副鼻竇,一般很少累及四肢骨骼。其病理主要分3型:(1)致密型或象牙質樣骨瘤,該類型骨瘤致密、堅硬,如象牙樣,骨質密度非常高;(2)松質骨型或海綿狀骨瘤,骨瘤質地比較疏松,或完全為松質骨,外周為骨皮質;(3)混合型,多表現為外部堅硬,內部為松質骨。影像學表現:致密型或象牙質樣骨瘤為均勻骨皮質樣高密度影;松質骨型或海綿狀骨瘤為由薄厚不一的骨皮質構成的骨殼;混合型為高密度的瘤體內夾雜低密度區。
近年來發生于非骨組織內的骨瘤亦時有報道,如皮膚、甲狀腺、硬膜下、眼球脈絡膜、卵巢、舌根膽囊及肝臟等。但發生在肌肉內實屬罕見。該患者骨瘤位于肌肉內,呈多發性,不規則,由肌肉及纖維組織包裹,與骨骼骨膜不相連,其腫瘤細胞來源不詳,考慮為異位骨瘤的可能性大。異位骨瘤是指正常情況下非鈣化的組織內新骨組織形成,是人體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多發生于結締組織,多由纖維組織或瘢痕鈣化后化生的骨組織。其病理的表現為腫瘤由不規則的成熟骨組織組成,骨小梁間可見骨髓組織,骨組織亦見增生的纖維組織及少許的肌肉組織。肌肉內骨瘤臨床上較罕見,臨床診斷較困難,需與骨化性肌炎、畸胎瘤、血管畸形伴鈣化、肌間血管瘤及結核性病變等鑒別。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切除。最后診斷主要依據術后病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