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APDs)治療應答不佳是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及反復入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這一情況常常與患者的基因型有關,例如對特定APD的代謝速度較快。一項日前在線發表于Schizophr.
Res.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的一組研究者介紹了這樣一例個案:患者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基因檢測選擇了適宜的抗精神病藥,有效縮短了住院周期。
病例
患者男,19歲,白人,大一學生,首次發作精神病。患者拒絕接受法庭所判決的精神科治療,病情持續惡化,包括通過電子郵件向母親發送死亡威脅。最后,患者因違反針對其母親的限制令而被逮捕,被送入院治療。入院時,患者存在被害及夸大妄想、言語紊亂、思維松弛,缺乏疾病自知力。
患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奧氮平逐漸加量至20mg/d,聯用氯硝西泮改善伴發焦慮。然而,患者對治療無應答,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內持續存在顯著的精神病性癥狀。此外,患者的體重增加了3.5kg,并出現了血脂及血糖異常。
此時,患者接受了基因檢測,提示其為奧氮平快代謝者。醫療團隊沒有繼續增加奧氮平的劑量,而是換用了阿塞那平,一種相對較新的APD。3周后,患者病情顯著改善出院,數天后即重返校園。
然而,出院9個月后,患者認為自己已經痊愈,遂停用阿塞那平,導致病情復發入院。這一次,患者立刻啟動了阿塞那平治療;令人意外的是,同樣是3周左右,患者病情顯著改善,可以出院。
討論
盡管我們并沒有測定奧氮平的血藥濃度,但CYP1A2酶超快代謝導致奧氮平未達到治療所需血藥濃度,可能是患者對奧氮平治療無應答的原因。然而,CYP1A2的這一變異并不影響阿塞那平的血藥濃度——該藥主要經由葡糖醛酸轉移酶1A4代謝,而非CYP1A2。這樣一來,阿塞那平帶來了顯著的治療應答,以至于3周后即可出院上學。有趣的是,第二次入院治療的時間與第一次相當,均為3周左右。在美國,住院時間縮短9周意味著節省多達57,00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及時的基因檢測也未能避免患者的第二次入院,原因仍在于用藥依從性。這一案例進一步強調了改進社區精神衛生醫療服務以改善患者轉歸的重要性。
結論
盡管基因檢測尚未全面推廣,部分地區的患者仍難以獲得,但本個案很好地顯示,基因檢測并不復雜,可以有效優化無應答患者的治療,縮短住院周期及降低治療成本。
文獻索引:Luck,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genetically-guided treatment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Res. (2016), http://dx.doi.org/10.1016/j.schres.2017.0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