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美籍印度人麥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端粒(telomere)的假說,指出染色體末端必然存在一種特殊結構——端粒。已知染色體端粒的作用至少有2:a.保護染色體末端免受損傷,使染色體保持穩定;b. 與核纖層相連,使染色體得以定位。
弄清楚DNA復制過程之后,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對DNA復制時新鏈5’端的RNA引物被切除之后,空缺為如何被填補的提出了質疑。如果不填補豈不是DNA每復制一次就短一點。后隨鏈復制為例,RNA引物被切除后,岡崎片段之間是由DNA聚合酶I催化合成的DNA填補之,然后再由DNA連接酶將它們連接成了一條完整的鏈。可是DNA聚合酶I催化合成DNA時,需要自由3’—OH作為其引物,最后余下子鏈的5’則無法填補,于是染色體就短一點。
在正常體細胞里普遍存在著染色體酶復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次的現象。推測,可能一旦端粒縮短至某一閾限長度一下時,就會發出一個警報,指令細胞進入到衰老;或許為當細胞判斷出它們的染色體已變得太短了,所以是分裂也就停止了,造成了正常體細胞壽命有一定界限。可是在癌細胞中染色體端粒卻一直維持在一定長度上,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DNA復制之后,將染色體末端短缺部分補上需要端粒酶,是一種含有RNA的酶,其既解決了模板,又解決引物的問題。在生殖細胞與85%癌細胞中都測出了端粒酶具有活性,可是在正常體細胞中卻無活性,20世紀90年代中期Blackburn首次在原生動物中克隆出端粒酶基因。
端粒酶在癌細胞里具有活性,不僅使癌細胞可以不斷分裂增生,且為癌變前的細胞或已經是癌性的細胞提供了時間,積累附加的突變,即等于增加了它們復制,侵入與最終轉移的能力。同時人們也由此萌生開發以端粒為靶的藥物,即通過抑制癌細胞里端粒酶活性而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
至于真核細胞DNA末端結構特點,早就在1978年,Blackburn就以原生動物四膜出(一種纖毛蟲)為例說明之:a.迥紋形式的發夾環;b.僅由C,A組成的簡單序列大量重復(C4A2)20~70;c.鏈上有許多缺口(n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