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介紹:
進行腹部CT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腹腔臟器有沒有感染性疾病,如:炎癥、結核、膿腫等;有沒有占位,如良、惡性腫瘤,轉移性腫瘤等;有沒有畸形、結石、梗阻、穿孔、積液等。
腹部CT正常值:
正常CT表現
CT圖像為腹部某一橫斷圖像,須根據各臟器的解剖部位進行掃描。
(1) 肝臟
CT可顯示肝臟輪廓、大小、密度和內部結構。正常肝臟密度均勻,CT值為40-70H,比脾臟高。不同層面上,所顯示的肝臟各葉、段的大小、形狀有所不同。如肝門以層,可顯示“H”形低密度帶狀影。右縱裂為膽囊窩,左縱裂為肝鐮狀韌帶,中間為肝門,內含肝動脈、門靜脈和肝管。左縱裂左側為左葉,右縱裂右側為右葉,兩裂之間肝門前方為方葉,肝門后方為尾葉。
(2) 膽囊和膽道
膽囊位于膽囊窩內,橫徑大小為4cm,囊內含膽汗,其密度低于鄰近肝組織,為5-30H,形狀呈卵圓形、圓形,邊界清楚。正常肝內,外膽管不顯影,當擴張時才顯示。擴張的膽管表現為以肝門向肝內延伸的樹枝狀低密度影。
(3) 胰腺
CT可顯示胰腺的輪廓、密度、形狀和大小。正常胰腺密度均勻,CT值為40-50H,略低于周圍臟器。胰腺形似一臥蠶狀,分為頭、體和尾三部分。前后徑:頭部3cm,體部2.5cm、尾部2cm。
(4) 脾臟
呈新月狀。脾臟密度均勻,CT值低于肝臟,與胰腺近似。大小、長度不超過5個肋單元(一肋單元等于一個肋間或肋骨斷面)。
(5) 腎臟及腎上腺
腎位于脊柱兩側,在不同層面上可呈橢圓形、馬蹄形,馬蹄形開口指向內前方,為腎盞腎盂低密度所致。腎實質密度均勻。腎上腺在腎上極呈“人”字形或三角形。
(6) 大血管
腹主動脈位于脊柱左前方,呈圓形或類圓形,其兩側與膈相連。下腔靜脈位于脊柱右前方,扁圓形。門靜脈位于尾狀葉的前方。
腹部CT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一、肝臟疾病
(1) 肝硬化
肝實質破壞后,引起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潤、纖維組織增生和再生結節出現。
CT表現:
① 大小:早期廣泛脂肪變致肝增大,晚期肝縮小,肝左右葉大小比例失調,肝門和縱裂增寬。
② 外形:結節突出使肝外緣凸凹不平,也使原為凹陷的內側緣隆突。
③ 密度:脂肪變時減低。局限性減低,有時難以同原發或繼發癌病灶鑒別。
④ 脾腫大是肝硬化重要的間接征象,但并非所有肝硬化均發生脾腫大。門脈高壓時可見脾門附近出現粗大、迂曲血管影像。
⑤ 腹水征:肝與腹壁間距離增大,出現水樣密度帶狀影。
(2) 脂肪肝
大多數脂肪浸潤廣泛而均勻,少數為局限性,CT表現為肝密度減低,低于脾臟,嚴重者CT值為負值,因而使肝內血管顯示為樹枝狀較高密度影。
(3) 肝腫瘤
CT對肝腫瘤檢出率高,并可確定腫瘤的數目、大小以及范圍,但有時定性診斷困難。
① 肝囊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球形低密度區,CT值與水近似。
② 肝海棉狀血管瘤
CT平掃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動態增強掃描可見病灶邊緣結節狀增強,并向中心逐漸擴展,持續一段時間后才恢復原來的密度。該過程所需時間長短與病灶大小成正比。此特征性CT表現有利于定性診斷。
③ 肝癌
原發性肝細胞癌為我國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根據腫瘤大小分為小肝癌(3cm以下)、巨塊型、多發結節型和彌漫型。CT掃描見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但少數肝癌為等密度,CT不易發現。低密度灶為圓形、橢圓形、分葉形或不規則形。瘤內因壞死、液化等出現更低密度區,中間和邊緣可見瘤結節。另外還應注意下列間接征象:肝外形有局限性隆突。肝門,膽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伴發肝硬化。
肝轉移癌常表現為肝內多發類圓形低密度區,其大小不一。增強可見瘤體增強或環形征。鑒別診斷需借助其他臨床資料。
(4) 肝膿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CT值因膿腔內容物成份不同而差別也大。如含氣體,可見氣液面,即可確定診斷。增強掃描以膿腫邊緣呈環形征。
(5) 肝包蟲病
為圓形或卵圓形病灶,邊界清楚,壁薄,囊壁常有鈣化,大囊之內可有多個子囊。
二、膽道疾病
(1) 黃疸
CT對黃疸患者的鑒別價值頗高,可以確定是否為梗阻性黃疸、梗阻的平面和梗阻的病因。
梗阻性黃疸表現為膽道系統擴張。
① 肝內膽管擴張:肝內出現由肝門向肝內延伸的低密度樹枝狀影,無增強效應。
② 肝總管和膽總管擴張:肝門或胰頭出現卵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影,即為擴張膽總管的橫斷面,稱之為環征。
③ 膽囊增大。
梗阻平面的判定主要根據膽系擴張的范圍。
① 肝總管平面梗阻:僅肝內膽管擴張,膽囊多縮小
② 胰腺上段膽總管梗阻:肝內膽管擴張,肝門出現環征,胰頭內不出現環征,膽囊可能增大
③ 胰內段總膽管梗阻:肝內膽管擴張,肝門和胰頭內出現環征,數個平面均見環征,胰頭內不出現環征,膽囊可能增大
④ 壺腹區梗阻:全部膽系擴張,在鉤突平面可見到總膽管擴張影。
梗阻病因的判定必須綜合分析梗阻的部位、有無腫塊或結石及其他一些征象,再結合臨床資料。梗阻的病因很多,一般為腫瘤,炎癥和結石。不同平面好發病有所不同,故梗阻平面確定有助于病因分析。
(2) 膽石癥
膽石CT值與鈣含量成正比。
膽囊結石一般顯示為膽囊內高密度,大小、形態不一。純膽固醇結石,不顯影。膽囊結石常伴發膽囊炎,見膽囊壁不規則增厚和鈣化。膽管結石,除顯示結石本身外,還可見結石引起的膽管梗阻性擴張。
(3) 膽系腫瘤
膽囊癌表現為膽囊增大,囊壁不均勻增厚和密度不均,增強掃描顯示高密度塊影、膽管癌除顯示癌瘤造成的膽系梗阻外,還可顯示癌本身或肝門腫塊。
三、胰腺疾病
胰腺為腹膜后臟器,是普通X線檢出的難點。CT可顯示胰腺及其周圍結構,故診斷準確性高。
(1) 胰腺癌
直接征象為腫塊或胰腺局部增大,等密度多見,少數為低密度。間接征象為胰管因腫瘤浸潤和壓迫所致遠側擴張,如主胰管和膽總管同時擴張,則顯示雙管征。如胰腺癌擴散,浸潤周圍脂肪層而致輪廓模糊。淋巴轉移使胰腺及大血管周圍淋巴結腫大。肝轉移和腹膜后轉移可引起腹水征。
(2)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表現為胰腺腫大、變形和邊緣模糊。慢性胰腺炎顯示胰腺萎縮萎縮或增大、變形、鈣化和假性囊腫。
四、腎臟疾病
(1) 腎囊腫
多發生在腎實質內,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邊緣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區,CT值為6-18H。
(2) 腎細胞癌
CT表現腎實質內有密度不均勻的腫塊,其中常見到鈣斑。癌瘤轉移至主動脈淋巴結時,CT易于顯示。
(3) 腎盂癌
多為移行細胞癌,主要CT表現為腎盂內腫塊,約50%的患者有腎盂積水。
五、腎上腺腫瘤
由腎上腺皮質和髓質衍生而來。CT可檢出小至5mm腫塊……腎上腺邊緣平直和向外凸時要高度懷疑腫瘤存在。
六、其他
腹內其他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女性內生殖器腫瘤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癌均可由CT檢出確診。
需要檢查的人群:腹腔臟器病變、損傷的患者。
腹部CT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嚴重心、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和對對比劑過敏的患者。
檢查前禁忌:
(1) 檢查前,禁食4小時,最好前一天晚上起空腹。
(2) 下腹部CT檢查于前一天晚上8點、10點、檢查當天6點、8點各服用造影劑200-300mL。待膀胱充盈后方可進行檢查。
(3) 造影劑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放射科工作人員會向患者做細致交代。
(4) 需要增強掃描的患者,請家屬在同意接受碘造影劑檢查說明書上簽字。有藥物過敏史、心肝腎功能不全病史者請主動告知醫務人員,以防意外發生。
(5) 檢查前須將詳細病史及各種檢查結果告知CT醫生,如有自己保存的X線片、磁共振片和以前的CT片等資料需交給CT醫生以供參考。
(6) 要向醫生說明有無藥物過敏情況,是否患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
(7) 去除檢查部位衣物包括帶有金屬物質的內衣和各種物品:如頭飾、發夾、耳環、項鏈、玉佩、錢幣、皮帶和鑰匙等。
(8) 如作CT增強掃描或兒童、神志不清者,需有健康人陪同。
(9) CT增強掃描如用離子型造影劑,需作靜脈注射造影劑碘過敏試驗,20分鐘后無反應,方可進行檢查。
(10) 1周內不服含重金屬的藥物,不做胃腸鋇劑檢查。已做鋇劑檢查的病人,須待鋇劑排空后;急于作CT檢查者,應在給予清潔灌腸或口服緩瀉藥使鋇劑排完后,再行CT檢查。
檢查時要求:
(1) 檢查時聽從技術人員的指導,保持體位不動,配合檢查進行平靜呼吸、屏氣、不吞口水、不眨眼睛等。
(2) 遵從醫囑,定時、定量地將對比劑喝完。
(3) CT機上配有對講機,在檢查中如有不適,或發生異常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
腹部CT檢查過程:
在檢查前病人通常需要喝2%的含碘對比劑的水溶液,其目的之一是:讓對比劑充盈整個腸腔,以減少腸腔積氣在X線作用下所產生的偽影,避免因偽影而影響診斷效果;其二是:將腸道充盈后便于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因此,當您喝完對比劑后需要一個過程,待所喝對比劑到達所要檢查部位的腸腔后便可進行CT檢查了。灶的少血有關,在一組100例小肝癌分析中,僅1例直徑<3.0cm的肝癌呈少血型,CT上無碘油造影劑的畜積。
懷疑是結石,如:膽囊結石、腎臟結石等;急性胰腺炎、腸梗阻、腸穿孔時通常不需喝對比劑,這樣做是防止對比劑掩蓋病情或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老年人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縮窄,網膜扭轉,艾滋病人的急性闌尾炎,后壁穿孔性潰瘍,小兒慢性充血性脾腫大,小兒回盲腸綜合征,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繼發性腹膜炎,肝棘球蚴病
相關癥狀
四支怠惰,熱深厥深,邪陷厥陰,默默嗜臥,皖腹痞悶,腹疼不食,腹中積癖,蜘蛛蠱,吐逆滑泄,脈絡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