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第四軍醫大學、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轉錄因子CUTL1是胃癌耐藥性的一個負調控因子。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12月19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第四軍醫大學的劉志國(Zhiguo Liu)副教授,其主要從事病毒感染與腫瘤發生、腫瘤的多藥耐藥的研究。現為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會員,國際細胞死亡協會會員,中華腫瘤防治雜志編委,腫瘤研究與臨床特約審稿人。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第二位,且發病率在國內有逐年上升趨勢。早期胃癌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當臨床癥狀明顯時,病變已屬晚期。而單純性手術治療常難以根治,化療在綜合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成為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鑒于多藥耐藥(multi drug resistance,MDR)對胃癌化療的影響,相當一部分病例化療效果不理想。故研究胃癌的多藥耐藥產生機制對提高胃癌的化療效果、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了解引起耐藥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以往構建出了兩種同源的多柔比星(doxorubicin)敏感和耐藥胃癌細胞系:SGC7901細胞和SGC7901/ADR細胞。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了轉錄因子CUTL1在胃癌多藥耐藥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證實在多柔比星耐藥細胞中CUTL1轉錄活性顯著下降。CUTL1表達減少與人類胃癌組織內在抗藥性密切相關,可作為一種不良預后生物標記。功能獲得(過表達活性CUTL1)和功能喪失(用CUTL1特異性shRNA抑制)研究證實CUTL1活性增高顯著提高了細胞對于藥物的敏感性,促進了凋亡。反之,CUTL1表達減少則會顯著降低細胞藥物敏感性,使得凋亡減少。重要的是,研究人員證實調控CUTL1活性可以改變對于多種藥物的敏感性。體內小鼠研究表明過表達活性CUTL1可顯著提高癌癥組織對于化療的敏感性,因而抑制癌癥生長,而降低CUTL1則可導致化療耐受。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CUTL1活性與耐藥性呈負相關,因此其是調節胃癌多藥耐藥的一個有吸引力的治療靶點。
2022年全球癌癥免疫治療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增長至2751.1億美元左右,2023年至2032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0.70%。市場概況癌癥免疫治療市場是指開發、生產和分......
在莫斯科舉行的未來技術論壇上,俄羅斯總統普京于2月14日發表演講,提到俄科學家正開發一種針對癌癥的疫苗以及新一代免疫調節藥物,并希望這些療法不久能被應用于患者治療中。然而,普京并未提供關于該疫苗具體針......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一篇題為"Globalcancerburdengrowing,amidstmountingneedforservices"的研究報告。......
癌癥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由于飲食、環境、人口的老齡化等因素,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增長,癌癥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2024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WHOIARC)發布......
【最新癌癥統計報告:癌癥死亡率持續下降】最近,美國癌癥協會發布了《2024年癌癥統計報告》,報告顯示癌癥死亡率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一積極變化歸功于早期檢測技術、治療創新和吸煙人數減少。然而,一些癌癥類型......
最近,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劉三宏和海軍軍醫大學的張衛東團隊在CellReportsMedici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名為BenzosceptrinC(BC)的海綿天然提取物,其在癌癥免疫治療......
annexin-A1的高表達水平與目前治療選擇有限的多種癌癥(包括三陰性乳腺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總生存率較低有關。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MDX-124的有效性,MDX-12是第一種靶向ann......
循環腫瘤細胞是液體活檢的重要臨床標志物。有沒有一雙靈活的大手,可以收放自如,既能牢牢抓住循環腫瘤細胞,又可以將它按需釋放?日前,江蘇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劉磊團隊研制出一款多功能仿......
“一滴尿檢測15種癌癥”,不少人可能聽說過這種來自日本有關癌癥診斷的“神奇”科技。最近,這種技術受到了科學家的質疑。據《自然》報道,日本一家初創公司出售的一種檢測試劑盒的準確性受到質疑,該試劑盒旨在通......
央視網消息我國將深入推進癌癥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構建分層癌癥篩查體系,到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將達到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國家、省、地市三級癌癥綜合防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