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轉移腫瘤(PM)指惡性腫瘤轉移至垂體區域,如垂體前葉、垂體后葉、垂體硬膜、蛛網膜、鞍膈等。PM發病率較低,在腦轉移腫瘤中占0.14%~28.1%,由于目前對本病認識不足,漏診率仍較高。本組分析了本院2010年至2011年期間以中樞性尿崩癥(CDI)就診的PM共3例,明確PM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診斷、治療、預后等問題,從而加深對PM認識,有助于本病更好的診治。
3例患者垂體轉移癌的臨床表現早于原發肺癌的表現,以CDI為首發癥狀。2例男性,1例女性;發病年齡在59~69歲間;確診CDI至找到原發肺癌的間隔時間在6~19天。
病例資料
病例1:男,59歲,患者無誘因突發煩渴、多飲2個月入院。飲水量12L/d,尿量與飲水量相當,喜冷飲;無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復視、頭痛等表現;在外院行垂體MRI未見異常(圖1)。入院查血滲透壓691.6kPa(正常參考范圍610.2~678kPa,下同)、尿滲透壓659.9kPa(904~2712),符合CDI。垂體前葉激素水平正常。服用醋酸去氨加壓素(DDAVP),煩渴、多飲癥狀改善,遂出院。1個月后患者出現頭痛、視力下降、復視,并伴有惡心、嘔吐、納差、淡漠、怕冷表現而再次入院。入院后查垂體前葉激素及其下位激素水平下降:TSH0.08mU/L(0.35~5.5),FT4 11.14pmol/L(10.42~24.32),FSH 0.43IU/L(1.4~18.1)、LH 0.14IU/L(1.5~9.3),8:00 ACTH 3.13pmol/L(<10.12)、皮質醇36.7nmol/L(198.7~797.5)。但血鈉及血糖水平未見降低:血鈉136.6mmol/L(130~150),空腹血糖5.03mmol/L(3.4~6.1)。
圖1 患者影像學檢查
復查垂體MRI示垂體及垂體柄占位,考慮轉移癌(圖1A、B)。PET-CT結果:(1)肺原發惡性改變,伴縱隔淋巴結轉移;(2)肝多發轉移;(3)垂體轉移(圖1C-H)。肺CT提示:右上葉中心型肺癌,上腔靜脈后淋巴結、右肺中葉及下葉背段、肝轉移。遂行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示肝組織內見低分化癌浸潤,免疫組化染色顯示腫瘤細胞:Syn(+)、CD56(+)、CK19(-)、Hepa(-)、TTF-1(+)、CDX-2(+)、Villin(+),考慮肺低分化癌。綜合上述結果,臨床診斷PM成立。遂行激素替代,酌刀、全腦放療、全身化療等治療,煩渴、多飲、納差、惡心、嘔吐癥狀有一過性緩解,復查肺CT、垂體MRI、肝CT均提示腫瘤縮小,但復視、視神經麻痹癥狀未見改善。其后患者病情逐漸惡化,于發病4個半月后死亡。
病例2:女性,62歲,患者主因突發煩渴、多飲2個月余入院,飲水量5~6L/d,尿量與飲水量相當,夜尿多。入院查血滲透壓723.2kPa、尿滲透壓183.06kPa,符合CDI診斷。患者還伴有乏力、納差、惡心、嘔吐、怕冷癥狀,視力明顯減退,偶有頭痛,無視野缺損、復視。入院后查垂體前葉激素及其下位激素水平減低:TSH 1.45mU/L、FT4 11.60pmol/L,FSH 5.01IU/L、LH 0.22IU/L,8:00 ACTH 3.17pmol/L、皮質醇30.3nmol/L。血鈉及血糖水平未見降低:血Na142mmol/L(130~150);空腹血糖3.5mmol/L(3.4~6.1)。腫瘤標志物檢查示:癌胚抗原(CEA):65.45 μg/L(0~5)、CA125 146.6U/ml(0.1~35)、CA724 114.2U/ml(0.1~10)、CYFRA21-1 19.41ng/ml(0.1~4)。入院1個半月前患者行垂體MRI示鞍區一約1.8cmX 1.4cmX 1.4cm異常信號影,增強后輕度強化,垂體后葉高信號消失,鞍膈抬高,壓迫鞍上池,視交叉受壓上抬。PET-CT:(1)右肺癌伴右側肺門、胃小彎及腹膜后多發淋巴結轉移,胸8椎體轉移;(2)垂體轉移。CT引導下右肺腫物穿刺取病理示右肺下葉中分化腺癌。故臨床診斷PM。患者行激素替代、垂體放療、全身化療,復查胸部CT示占位縮小。其后患者病情迅速惡化,于發病4個月后死亡。
病例3:男性,69歲,因突發煩渴、多飲2個月余入院。入院后查血滲透壓655.4kPa、尿滲透壓544.7kPa,符合CDI。無頭痛、視力下降、視野缺損、乏力、納差、怕冷等不適。垂體前葉激素及其下位激素水平減低:TSH 0.89mU/L、FT4 8.37pmol/L,FSH 0.48IU/L、LH 0.07IU/L,8:00 ACTH 5.22pmol/L、皮質醇159.9nmol/L。而血鈉及血糖水平無減低:血Na145.4mmol/L(130~150);空腹血糖6.67mmol/L(3.4~6.1)。患者2年前垂體MRI提示:空泡蝶鞍;本次入院復查顯示鞍內及鞍上約1.5cmX1.5cmX1.2cm占位,病變呈不均勻性異常強化,垂體后葉高信號存在,鞍底下陷,視交叉輕度受壓上抬。2年前肺CT示右肺中葉及左肺下葉各見一占位;本次入院行肺CT:右肺上葉軟組織腫塊影(較2年前略有增大),提示:肺癌的可能性大。行CT引導下肺組織活檢示:肺中-低分化腺癌。此例患者未行治療,隨訪中。
討論
PM發病率較低,占所有腫瘤的1%~1.5%,在腦轉移腫瘤中占0.14%~28.1%,在腫瘤患者尸檢中占1%~27%。隨著腫瘤患者的存活期延長及精密影像學檢查儀器的應用,PM發現率將會增加。我院2010年至2011年期間以CDI就診的PM共3例,占同時期CDI患者(134例)的2.24%。
文獻報道PM常見原發腫瘤依次為:乳腺癌46.4%,肺癌19.4%,胃腸道癌5.8%,前列腺癌5.3%,黑色素瘤2%,甲狀腺癌0.8%,子宮頸癌0.4%,而多達19.9%的病例找不到原發腫瘤。亦有報道對380例PM研究中發現乳腺癌約39.7%,肺癌約23.4%。由此可見:乳腺癌及肺癌是最常見的原發腫瘤。前者可能是由于垂體的高催乳素環境促進乳腺腫瘤細胞的增殖所致。本文報道的3例PM的原發腫瘤均為肺癌,與文獻報道較一致。
腫瘤轉移至垂體至少有4條路徑:
(1)直接通過血行轉移至垂體后葉,并進一步播散;
(2)轉移至垂體柄,然后播散到前、后葉;
(3)腫瘤首先轉移至斜坡,蝶鞍,海綿竇然后播散到垂體;
(4)通過軟腦膜播散。
在一項對201名PM患者的研究中發現,50.6%累及垂體后葉、33.8%垂體前、后葉均受損,僅15.4%只累及垂體前葉。這主要是因為垂體后葉由垂體動脈直接供血;而垂體前葉主要由垂體門脈系統供血,其次由起源于垂體后葉的漏斗干下動脈供血,故腫瘤經血行轉移較容易種植于垂體后葉,前葉的轉移很多情況下是由于后葉的直接侵犯。上述機制可以解釋為何PM患者最常見臨床表現為CDI。在一項對190例PM研究中得出CDI發病率45.2%,CDI是鑒別PM與垂體腺瘤的最重要指標。
本文的3例患者均以CDI為首發癥狀。有時CDI為一過性的,原因有二:(1)神經垂體的纖維組織再生;(2)隨著病情進展,腫瘤可侵犯垂體前葉而出現垂體前葉功能低下,“ACTH-皮質醇軸”冶功能減退掩蓋了CDI癥狀。本組報道的3例患者均有垂體前葉功能減低,其中2例癥狀較嚴重,另1例僅有激素水平的下降,無怕冷、納差、淡漠等臨床表現。這與文獻報道不甚一致,分析原因:2例癥狀較嚴重的病例,已行PET-CT證實有腫瘤的廣泛轉移,即本文報道的病例病情相對較重,已至疾病晚期階段,故侵犯垂體前葉的概率增大,所以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的概率較文獻報道也大大增加。
由此可見,即便總體而言PM患者垂體前葉功能減退較少見,對懷疑PM的患者還是應常規行垂體前葉激素檢查,必要時激素興奮試驗,從而有助于早期干預,防止垂體危象的發生。
PM垂體MRI有以下特點:
(1)垂體占位發展迅速;
(2)常向鞍區周圍組織侵潤,如:鞍底下陷、鞍底骨質破壞、視交叉上抬、雙/單側海綿竇受侵犯;
(3)侵潤突破鞍隔,在鞍隔處常有一明顯的凹陷;
(4)腫物常呈等T1、等T2影;
(5)垂體柄增粗;
(6)垂體后葉高信號消失;
(7)蝶鞍周圍有硬化性改變。
在影像學檢查中,一定要重視PET鄄CT在PM診斷中的重要作用:PET-CT可以協助判斷原發腫瘤的性質、部位、垂體占位與原發腫瘤的關系,即:垂體占位與原發腫瘤無關或是腫瘤的垂體轉移導致PM。
由于PM發現時常常已伴有腫瘤廣泛轉移,故各種治療方法主要是改善癥狀而非治愈疾病:
(1)激素替代治療;
(2)全腦放射治療(WBRT)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可以改善患者癥狀,縮小腫瘤體積,特別是對于已經喪失手術時機的患者,可作為首選治療;
(3)γ刀或cyber刀;
(4)全身化療;
(5)手術切除、手術減壓治療:可以獲得腫瘤組織進行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明確病因;并可緩解視野受損、頭痛等腫瘤壓迫癥狀。
本組病例1及病例2均接受過WBRT、化療、酌刀等綜合治療,病情有一過性緩解,腫瘤體積縮小,但最終預后差。
PM的中位生存期6~7個月,這主要取決于原發腫瘤的情況,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對于預后無統計學差異。若有以下情況,預后更差:(1)患者年齡>65歲;(2)原發腫瘤的惡性程度高,如小細胞肺癌;(3)從原發腫瘤的診斷到發現垂體浸潤的間隔時間短(<1年)。本組對3例患者或家屬行電話隨訪,其中2例患者已經死亡,其確診PM后生存期分別為3個月及4個月,均短于文獻報道的中位生存期(6~7)。分析原因:本文報道的病例在確診PM時已經伴有腫瘤的廣泛轉移,即處在疾病終末期,故生存期更短。
總之,以CDI為首發癥狀,合并或不合并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的中老年患者,需高度警惕垂體轉移癌的可能,應注意對肺部進行詳細檢查,仔細評價垂體前葉功能,完善垂體 MRI、PET-CT 及病理學檢查。對于上述檢查初診陰性的患者,亦應保持警惕,注意動態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