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病初及發病2~3周各采血一次進行下列試驗。
1.顯微鏡凝集試驗
是常用的方法,用標準株或當地常見菌侏作抗原,分別與病人不同稀釋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時,然后滴片作暗視野顯微檢查。若待檢血清中有某型抗體存在,則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見鉤體凝集成團,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價在1:400以上或晚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效價高4倍以上有診斷意義。
2.間接凝集試驗將鉤體屬特異性抗原吸附于載體上成為具有鉤體屬特異性的顆粒抗原,常用的載體有綿羊紅細胞、活性炭、乳膠顆粒等,這些抗原致敏的顆粒在玻片上與病人血清中相應的抗體作用,可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此法敏感性差,但快速簡便,尤其是炭凝集及乳膠凝集試驗,適于基層醫療單位作鉤體病的輔助診斷。
另外,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ELISA等血清學方法亦可用于診斷。